華爾街預計,台積電今年的收入及盈利將分別增長28%及34%,對於一隻預期市盈率為26倍的股票來說,這是極高的增長率。
台積電的前景看似光明,但投資者不應忽略有關其中國日益壯大的競爭對手的四個關鍵事實:中芯國際 (SEHK:981).
1. 中國最大晶片生產商
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代工廠。
台積電及三星都接受無晶圓廠晶片製造商的訂單,而英特爾主要生產第一方晶片。中芯國際在代工晶片生產商領域遠遠落後於台積電、三星、GlobalFoundries及UMC,排名第五。
台積電去年的收入比中芯國際的11倍還多,但中芯國際仍是中國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這使得中芯國際成為中美兩國之間不斷升級的科技戰中的關鍵參與者,在這場戰爭中,出於國家安全及貿易的考慮,兩國都在降低對對方技術的依賴。
台灣與美國關係密切,與中國大陸關係卻日益惡化,也可能迫使大陸晶片生產商切斷與台積電的聯繫,台積電在台灣生產其最先進的晶片。
正因如此,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去年一份報告,中芯國際獲得的政府大約相當於年收入40%的援助。
在台積電為討好美國監管機構而取消華為的訂單後,中國政府基金最近也增持了中芯國際的上海工廠股份。
2.比台積電落後兩代。
中芯國際最先進的代工廠可以生產14 nm晶片,但這些晶片比台積電落後了兩代,台積電於2016年開始生產10 nm晶片,於2017年開始生產7 nm晶片。
中芯國際於上一季只有1.3%的收入來自14 nm晶片,6.5%的收入來自28 nm晶片。其絕大部分收入來自較舊的節點,其中40/45 nm及55/65 nm晶片佔其接近一半的收入。中芯國際難以馬上趕上台積電,但政府不斷增加的援助可逐漸縮減兩者的差距。
3.台積電曾經是中芯國際的第三大股東。
台積電此前起訴中芯國際涉嫌竊取商業機密。這場長達八年的法律戰在2009年以台積電的勝利告終,當時中芯國際創始人辭職,台積電獲得了競爭對手8%的股份。
2010年,台積電行使購股權,將其持股量增至10%,令其成為中芯國際第三大股東。這些股權確保兩家公司之間有較友好的競爭,但去年貿易緊張形勢不斷升級,中芯國際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除牌,其後台積電出售其大部分股份──這表明短期的休戰可能已經結束。
中芯國際保留在香港的上市地位,最近在上海科創板指數再次上市,集資66億美元,成為中國內地近10年來最大型的上市項目。
4.中芯國際仍須依賴美國
中芯國際可能是中國最先進的代工晶片生產商,但其收入及晶片生產技術仍然依賴美國。
於上一季,中芯國際25.5%的收入來自美國晶片生產商。其最大客戶之一是高通(NASDAQ:QCOM),高通透過合資企業持有中芯國際股份。中芯國際生產高通的低端驍龍晶片,台積電則生產高通的高端7 nm晶片。
美國商務部尚未將中芯國際列入與華為及其他中國科技公司的貿易黑名單。
然而,新規定禁止外國公司使用美國技術向黑名單上的公司供貨。這些要求迫使台積電取消華為的訂單,並可能令中芯國際──中芯國際在其供應鏈中使用美國技術──放棄華為,或因為藐視美國法規而有被列入黑名單的風險。
台積電投資者是否應該關注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起初似乎不會對台積電構成重大威脅。中芯規模較小,技術不那麼先進,較容易受到貿易戰的影響。然而,這場科技戰迫使中國政府加大對中芯國際的投資,這些資金可能會在未來10年令這家落後的企業躍升為台積電及三星的強大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