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自己茶余飯後開心,
對他人處境缺乏積極的關心,
常是我們對付鄰里的生活哲學。
到林口的朋友說,白宅在白曉燕案發後很熱鬧,有人專程包游覽車前去,門口也有
些小販在賣香腸擺小吃攤,偶然成為北台灣另一觀光重點。
「唉,台灣人真是懂得守望而不懂相助。」他說,我有同感,淡淡的嘲諷之中,有
沉重的無奈。
前往參拜的人潮中,當然有人懷著感同身受的悲哀而去,但看熱鬧的,何處不是大
有人在?就跟警方開的檢舉專線一樣:固然有人是真的想提供報案線索,但惡作劇的電
話也不勝枚舉。這種只想在無聊時「湊一腳」的行為,只求自己茶余飯後開心,對他人
處境缺乏積極的關心,常是我們對付鄰里的生活哲學。
從小我們看了太多「守望相助」的標語,事實上,我們常常只做到「守望」而不相
助。街道鄰居的老公打老婆,你一定告訴你的朋友、爸媽、辦公室同仁說,你家鄰居有
婚姻暴力「耶」,但你從不會出力或出口管一管人家的「家務事」。
以此類推,鄰居的小孩被打得哇哇叫,也是人家的「家務事」;鄰居的老公有外遇,
你不知不覺成為「壓力團體」——有位走過婚變的女子說,在處理外遇事件時,她最痛
苦的是知情的朋友和鄰居三不五時打電話來探聽:「今天他是不是沒有回家?」離開婚
姻後,需要惜錢周轉,大家卻假裝不知道。
這種關心,叫作二度傷害。
我有這樣的經驗:處理意外的家中喪事時,當事人本身必須面對的悲傷,彷彿感覺
到自己的靈魂被人澆了硫酸,再理性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調度和靜養。「心靈雞湯Ⅱ」
中有個作者說,他遭逢喪親之痛時,最怕那些一來就問個沒完沒了、以包打聽的態度來
表示關心的人,也害怕聽到「節哀順變」「人死不能復生」這種客套的安慰話。他最感
激的是一位來探訪、只是陪著流淚但什麼也沒說的朋友,那才是他最需要的。
你要像一只蜜蜂,從有刺的玫瑰花采出甘甜的蜂蜜。反觀某些媒體,在人家治喪的
期間,叨叨不休地要喪家出來說話,表示意見,自以為是在主持公道,我看了實在不忍
心。我們若只知「探訪」別人的痛處,是只守望而不相助,並沒有比在喪宅門口擺小吃
攤的人心態好。
守望而不相助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