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孩子的歸屬感 ~資料:朱耀明 , ~整理:吳李金麗
我與朱耀明牧師認識多年,印象中的他很有魄力,對社會有很大的承擔。他是柴灣浸信會的主任牧師,除了牧會,還積極參與社會工作,不遺餘力。他參與推動醫療政策改革,是紅絲帶中心主席,在社區推動教育及接納愛滋病患者,是東區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是香港民主發展網絡主席。曾任愛滋病顧問局委員六年之久。
朱牧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婚,在香港楊震社會服務中心任家庭治療師;幼子則在美國羅省牧會,幫助弱勢社群。
本期他與天倫樂的讀者分享他培育孩子的心得。
從小做起
我們一家人關係很親密。那時,我事奉的教會在地鋪,而我們住在教會,正所謂「前鋪後居」,十分方便。我盡量減少應酬,每天晚上全家一起吃飯。
兒子還小時,我接他們放學,習慣到住家附近的公園玩一會兒,才回家吃飯。那是開心時段,不單讓兒子課後舒展肋骨,也培養父子情,建立他們對家的歸屬感。
除非有很特別的事情,我們總是盡力維持每個星期六上午,全家去飲茶或到郊外去;星期日晚上一起吃飯。現在兒子已成家立室,我們仍然維持這「家庭日」的傳統。要培養兒女對家庭的歸屬感及凝聚力,我認為從小做起很重要。
潛移默化
我很少與兒子談論大道理,而是讓他們從生活中領會,藉著我的生活和工作,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很多時候,我喜歡帶著家人一起參與社會服務或社團活動,例如八九民運活動,讓他們知道民主的重要和可貴。孩子們自小便跟著我在外東奔西跑,認識了不少社會上的知名人士。在這些活動中,他們並沒有像一般小孩子,帶著電子遊戲機或是玩具,而是跟著我們開會討論,或是第一身走上前線,參與關懷社會的工作。他們從我們這些成人身上,認識我們的言論及對社會的工作,漸漸學會了個人與社會的關連,提高他們的社會及政治意識,對社會的承擔也多了。
優先次序
我作為教會的牧者,要處理的事務可不少,講道、牧養、探訪、訓練、行政等,又要參與社會服務。我在繁忙工作中學會定輕重及優先次序,神並沒有給我額外的24小時,但我從不覺得辛苦,反覺得神給我機會服侍有需要的人,是莫大的喜樂。
孩子還小時,我教他們編排每天的作息時間表。當然,若生活要依照時間表,就需要有清晰的目標、明辨的能力,懂得善用時間,並有極高的節制、自律和決心。當然,父母的從旁打氣和鼓勵是少不了的。
我並無可誇之處,我只是將生命獻上,當作活祭,無論在家中、教會、社會,活出神給我的使命,作光明的兒女,照耀一切在黑暗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