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自古以來,儒學《四書》《五經》便提到一個治學修養的進程,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還有,《三字經》的「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千字文》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便是教導兒童啟蒙識字的媒體,論到家庭倫理、宇宙信仰、人生大義,可說很早便讓行將就學的孩童定了人生基準。
舊約猶太人家族承傳,更是重視兒童在耶和華信仰和祖宗遺訓對人生的啟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六5-9)
猶太人把祖先出埃及、十誡,自小便向家裏的兒童耳提面命,反覆叮嚀。敬拜一神,被神揀選的子民,成立大國,子孫萬代蒙福,並且恩澤萬國萬民。家族維繁始於一家一族一支派,推而廣之舉國普天下,皆服於神權能威榮下。在新約也繼承這觀點,基督是教會之首,祂的救贖帶來新生群體——蒙恩信徒,教會是神的家,進而邁向天國,永恆神掌權的國度。教會作為救恩的巨傘,庇護著大小信徒一家。
子民、家、國、天下、大自然世界都屬於神,息息相關,連成一起。當兒童背誦「主禱文」時,便曉得神的旨意、我們的心願並使命,乃是「願人都尊神的名為聖,願祂的國降臨,願祂的旨意成就在地如在天!」如此,便是教導兒童的最佳坐標。
實踐對家的承擔
有怎樣的父母,便有怎樣的兒女。父母的言教和身教在孩子生命中立下不變的基礎。夫婦如何相待,也給子女留下深刻印象。父母如何教養,孩子便如何受影響。愛家的爸爸,重視子女關係的媽媽,敬虔愛神的父母,當大家按聖經教導而行,自然對家滿有歸屬感了。
子女應自小學習分擔家務,彼此服侍。例如收拾桌面、協助洗碗、傾倒垃圾,保持家居清潔整齊,幫忙買菜,上超市,參與一些家庭事情的決定。家中若有長輩,那更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讓兒孫聽到父母成長的故事及家庭的淵源。孩童對家族的了解,可加深他們的認同和歸宿感。此外,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有自定的主題和目標,像父母輩持守並教導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或「我和我家必定事奉耶和華」,這書香世代或基督化家庭的取向,便留在子女身上,繼往開來了。因此,當父母尊重神,以神為一家之主,這家庭成員便不會隨己意而行,而是凡事求告神,讓神來帶領和建立這個家。
實踐對社會、世界的承擔
這是公民、國民意識的教導。常言道沒有國,怎有家,反之亦然。當孩童察覺在「我」以外,還有「你」和「他」時,他的人際關係觀念便擴闊了。家是小社群,進而學校群體,街坊鄰舍、屋苑社區,都是生活上學和工作玩耍的地方。在使用公共設施時,學習共容相處和溝通,互助守望,推己及人的精神。公德心、禮貌、尊重別人態度,還得由父母親、學校師長、街坊鄰居的配合來孕育兒童的。像通識博雅教育一樣,教導他們閱報、知道並關心社會態度時事,參觀社區建設,做中心義工,服務老人長者,參加志願團體,助養、助學,也能擴闊視野和眼光。
基督徒的子女也有不少好機會,讓他們有胸懷普世的宣教意識。閱報之餘,為新聞時事代禱;舉家參加短宣隊,往返國內國外的各地兒童學生文化交流;又有些各地青年交流營、軍訓營、遊學團,尤其一些環保組織的活動等,都會令兒童對今日的「地球村」加深認識,孕育出人生使命藍圖。
某次一些孩童參觀某垃圾山,感觸不已,不單捐獻,還立志努力唸書,願實踐基督愛人的精神,將來報國改善民生。要孩童產生承擔感,最重要還是多看、多聽、多行動參與,並且還得學會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