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與溝通 ~ 吳庭樑

若要幫助兒童學習設身處地,明白人與人的溝通關係,必需先從他們的感官世界入手。太抽象的思維,複雜的人際互動,難免過於深奧;但平日他們所接觸的人與物,卻直接刺激他們的官能反應,建立對外間事物的思維圖式(schema)。教育兒童,有如栽種幼苗,雖不至是張白紙,但最容易先入為主地被第一個印象吸引。就如時下的廣告短片或歌曲,當父母要兒童喝牛奶,「十八樓養的牛牛」便出現他們的腦海!當兒童看見數目字「3」或英文字母「M」時,便聯想到麥當勞的香口脆薯條和漢堡包!男孩跟爸爸嬉戲玩耍,腦中會浮現十多億有益菌的「益力多」之受窘的父親,口乾下嚷著要喝了。類似的商業媒體,目的便是向著兒童的下意識做工夫,還有電視劇、影音傳媒,社會潮流所散播的意識形態及次文化,作為家長不可不慎。故此,預先又持續地灌輸正確的倫理價值觀念及人際關係,才可收潛移默化之效。

感應別人,你我他並存互動

最佳的渠道是讓兒童從遊戲中學習,認識自己的身分和人際相處關係。例如角色扮演的活動,玩「家家酒」,透過扮演不同家庭成員產生對答溝通,彼此服侍關懷的模擬行為。或大人、或父母、或扮男扮女的角色,有助他們跳出自我,易地而處、感同身受,建立家的齊心凝聚力。另外一些集體遊戲、康樂活動也是相當有意義的。像棋類、球類運動,兒童學會遊戲世界的規則,競爭對手的角色、各人的權利、責任及義務、勝利或失敗。各項活動皆有不同的遊戲規矩,若不遵守,不單玩不成,大家都不開心,也無人得益,互動關係更遭破壞。他們從中能領略任性、急躁、不按規則,損人利己、言語及行為的暴力,乃眾人摒棄和拒絕的。惟有各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按理行事,大家通力合作,才會達至利已利人。事實上,不同的角色(帽子或面具也好),都會輪流更替的。若要贏得到歡樂的成果,他便要付出代價和努力,依循正確的渠道。若有新的主意或建議,須得到群體的認同,遊說工夫便不可少,領導及創意能力從中便發揮出來。這正是大社會的縮影和各式的規範(norms),人與人需要共存、共榮、共同參與,彼此調和,互相尊重、肯定和容納。家長應善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除了遊戲以外,也可從童話故事中,讓兒童多角度看自己和別人。當然,活動過後的解畫、分享(debriefing)、指出正確的價值觀念至為重要。

感應大自然,擴闊宏觀視野

現代兒童最熱衷影音傳媒、電腦遊戲「打機」,像X-Box、PMP、任天堂等虛擬世界。調查發現,百分六十以上兒意未嘗過坐草地的滋味,反映了現代兒童對大自然世界相當陌生。他們對蟲、魚、花、草、鳥、獸的興趣,遠不及網上各式動畫之大。接觸大自然只限於課堂的要求,幻化與真實世界差距令人慨嘆。讓兒童親親大自然,對他們身心健康,個人成長甚有裨益。父母不應錯過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像遠足旅行、攀山,簡便的可漫步原野,山蔭小徑,植物公園。近年坊間推動綠田園活動,更可親嘗耕種收割滋味;還有一些機構推出的「歷奇」體驗和訓練,同時可讓他們懂得野地求生。此外,若是可能,回鄉探親,不單尋根、認識先祖故居,也可擴闊視野,返璞歸真。在大自然中,傾聽天籟,欣賞一山一石、一花一草,可提高藝術美感;四時流動,日出日落,循環不息,感應其間,融入其中,人自覺渺小,對修心養性自有其效。大自然世界,能開啟心志,面向天地,易生宗教情操,投入其中,漸漸感到自己是大自然世界的一部分,這樣才學會珍惜和保護。基督徒更是體驗到「這是天父世界」的美善創造。

感應神人物,立體開放世界

兒童的成長,必須感應自身以外的客體存在。你我他及它,並且在平面外,還有向上的祂——神。基督徒父母不只帶兒童回教會,更要培養他們的宗教感。換言之,要引導孩子對神有情、有感悟和領會,人生以神為首位;知道自己是屬神的兒女,神是可親近、可溝通,祂介入生命引領前途。以生命影響生命,有其父必有其子,有敬虔愛主的父親,子女必蒙主恩成為敬虔後裔,來華宣教的戴德生便是好例子。另外,我們也常說「經歷神」,父母遭遇任何事特別危難困境中怎樣向神呼求、怎樣用信心面對,帶動全家屈膝禱告,正是向子女們示範何謂「耶和華是你父親的父親之神,你父親的神,同樣也是你的神!」。當子女問及其中原因時,父母便可適時教導信仰真理和持守的信念原則了!信仰上的聖禮觀,也可容入家室中,家中擺設有屬靈意義的裝飾品,播放有關信仰的音樂等,這些都是有形有體的實物教導。還有,父母親的舉手投足(例如按手、伸手禱告),言語表現(簡單感謝主!),穿戴服飾(十字架等),也富有宗教感。當然,外在的形象更需要有內在的配合,才算是分別為聖的基督徒之家。

讓我們思考:

父母如何促進親子溝通,建立愉快親和的關係?
父母親怎樣培養敬虔愛主的子女?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