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巴菲特

華爾街之狼~兩大看點

發表於 2014 年 03 月 04 日 作者 frank99

老實說,當時看到這片名時我還真不想看~
因為我心中大概能想像,這種片可能又在講:
華爾街的營業員如何騙一堆散戶買股票,然後中途致富,最後被關的故事。
雖然電影簡介看起來也是差不多,但我還是看了…

看完後我真要說,用片中人物的口吻說:」這部片真他媽的有意義!」

以下開始破梗,還沒看過電影的人,請考慮後再往下看~

看點1:狼之歌

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哈乎哈~嗚嗚嗚哈乎哈……
剛進華爾街的主角,是個接線員,就是打電話聯絡有錢客戶的人。
他不碰毒、不碰色,想和客戶一起賺錢。
但主角的老闆告訴他:」去他的客戶,你唯一的責任就是把肉端上桌。」
「這叫遊戲,把客戶的錢挪進你的口袋裡…」
「華爾街的第一法則:沒有人..除非你是華倫巴菲特或是吉米巴菲特
沒有人知道股票是會漲、會跌、會持平,還是如此循環
至少咱們股票經紀人都不知道,對嗎?」

很有自知之明的一段話,不過散戶卻不這麼認為,
他們總是覺得他們能靠胸線或內褲線畫出一條趨勢線
或者是利用買點和賣點算出一個神祕點…
如果在牌局上玩幾輪你還看不出誰是笨蛋,那你就是那個笨蛋。

主角的老闆繼續說:」如果你有個客戶,8塊的時候買進一支股票,
現在漲到16塊了,他樂得跟什麼一樣。
他想要兌現,想要清算走人,想要帶著他的錢趕緊跑回家。
你不能讓他們這麼做…
你要想出另一個絕妙的點子…
另一個情況,另一支股票,讓把他賺來的錢再投進這支股票裡。」
「但像你我這樣的經紀人呢?
我們拿的都是滾燙的現鈔,收的是佣金。」

主角懂了,真的懂了,他變華爾街之狼了
他不站在客戶那邊了,他現在只站在自己這邊,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過年到了有抱過年概念股
太陽到了有太陽能概念股
情人到了有情人節概念股
吃到蘋果有蘋果概念股
玩到3D有3D概念股
搞到4G有4G概念股
你要什麼我就能給你什麼,不怕你不看,只怕你不買!
散戶就是要整天在股市裡進進出出,他們才有錢賺!

看點2:我活在一個所有東西都能銷售地方。

影片結局~
主角理所當然被關了一段時間,
出獄後,他不賣股票,改賣其他東西……
有些人覺得結局草草結束,
但我覺得結局點到為止。

還記得達人胖嗎?加了香精,加了天然話術,排隊排到馬路上。
還記得鍋王鼎嗎?加了雞湯塊,加了32種中藥熬製話術,打卡打得嚇嚇叫。

結局裡的主角最後變成銷售訓練大師,他不賣股票,改賣課程。
他拿出一支筆,要求他前方的幾位聽眾把那支筆賣給他,但主角都不滿意。
因為每個人都不太會銷售,所以他們才來這裡聽講座~
這堂課的費用可能花了他們1萬元,或者10萬元。

你以為只有幾個人花錢來聽講座嗎?錯了…
導演把鏡頭拉開,有一堆」客戶」來參加這個講座了,
他們就像溫馴的小羊,從眾、盲目、無知、等待救贖…

而主角,仍然還是一匹狼。

公司治理與董事長

首頁 › 巴菲特筆記(草稿版) › Note4.經營管理團隊 › 1.董事會情況 › 公司治理與董事長

Note4.經營管理團隊-董事會(4)

巴菲特:

第二種情況就是波克夏現行的,具控制能力的所有人也是管理者。在一些公司,這種安排是藉由兩類天生具有不平等投票權的股票之存在所促進的。在這種情況下,很明顯的董事會並非扮演所有人與管理者之間的代理人,並且董事們除了經由勸說外無法造成改變。因此,要是這所有人 / 管理者很平庸或差勁 ─ 或正做得過頭 ─ 則董事對此除了反對以外也不能做什麼。假如和這所有人/管理者沒有關係的董事們做出一致的爭論,這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更有可能這會沒用。

The second case is that existing at Berkshire, where the controlling owner is also the manager.  At some companies, this arrangement is facilitated by the existence of two classes of stock endowed with disproportionate voting power.  In these situations, it’s obvious that the board does not act as an agent between owners and management and that the directors cannot effect change except through persuasion.  Therefore, if the owner/manager is mediocre or worse – or is over-reaching – there is little a director can do about it except object.  If the directors having no connections to the owner/manager make a unified argument, it may well have some effect.  More likely it will not.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1993.

筆記:

( 亞瑟王,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Arth_tapestry2.jpg。 )

在第二種情況下,董事會已不是「所有人」與「管理者」間的代理人,因為此時具控制能力的所有人也兼任管理者,也就是「裁判兼球員」。投資人若投資這類公司,最好祈禱這位「裁判兼球員」的所有人 / 管理者 能夠具備「騎士精神」。

我們以波克夏公司來簡單說明這種董事會情況,如下表所示,波克夏有A股 ( BRK – A ) 及B股 ( BRK – B ) ,A股主要是用來取得波克夏的投票權 ( 也可以說是控制權 ) ,B股主要是單純投資波克夏,而B股是A股的1500分之1。巴菲特持有大量A股和小部分B股,總計巴菲特的投票權是33.8%,此外,巴菲特與波克夏有個「投票協議」,使得巴菲特能完全控制波克夏。而具控制能力的巴菲特同時也是波克夏的管理者,因此波克夏就是第二種董事會情況的標準例子。

( 波克夏董事會情況整理2012年3月,資料來源: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http://www.sec.gov。 )

在這種一人獨大的董事會情況下,如果該名所有人 / 管理者具備良好的品格與優秀的能力,那麼該公司的全體股東應該都能享受到公司的美好成果;然而,如果他很平庸或差勁,或者是沒有品格和能力,那麼股東們就完蛋了,因為董事會裡沒有人有辦法辭退他。假如董事們有辦法全部聯合起來對他提出抗議,這或許有用,但也很有可能沒用。

*********

巴菲特:

如果改變沒有來臨,而且這個問題相當嚴重時,外部董事就應該要辭職。他們的辭職將示意著他們對管理人員的疑慮,並且這將強調局外人沒有立場去糾正這所有人 / 管理者的缺失。

If change does not come, and the matter is sufficiently serious, the outside directors should resign.  Their resignation will signal their doubts about management, and it will emphasize that no outsider is in a position to correct the owner/manager’s shortcomings.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1993.

筆記:

假如董事們全部聯合起來對這位差勁的所有人 / 管理者提出抗議還是沒用,那麼理想上外部董事就應該要辭職,因為這舉動將告訴所有股東:董事們已經無能為力,小股民們請自求多福。

然而,在某些實際情況,董事們通常會為了避免衝突而不願意聯合起來對這位所有人 / 管理者提出抗議;此外,外部董事要是辭職的話,他就會沒有固定的酬金 ( 通常是優渥的酬金 ) 可拿。所以為了避免衝突和賺取金錢,有些人寧可當哈巴狗也不願當看門狗,這樣一來,最可憐的就是被蒙在鼓裡的小股東了。

騎士有好有壞,但願你旗下的騎士都能具備「騎士精神」!

公司治理與外部董事

首頁 › 巴菲特筆記(草稿版) › Note4.經營管理團隊 › 1.董事會情況 › 公司治理與外部董事

Note4.經營管理團隊-董事會(5完)

巴菲特:

第三種治理情況發生於具控制能力的所有人並不參與管理。這種情況,其中的例子是賀喜食品 ( Hershey Foods ) 與道瓊公司 ( Dow Jones ) ,把外部董事放在一個潛在有用的位置上。若是他們對管理者的能力或正直性開始變得不滿意,他們可以直接去找所有人 ( 他可能也是董事會的成員 ) 並且報告他們的不滿。這種情況對外部董事來說相當理想,因為他只需要將他的案件報告給一位能立即造成改變的人 ( 想必是感興趣的所有人 ) ,只要論點有說服力的話。即便如此,不滿的董事也只有那單一的行動方針。如果他對於一個關鍵問題仍然不滿意,他除了辭職外也別無選擇。

The third governance case occurs when there is a controlling owner who is not involved in management.  This case, examples of which are Hershey Foods and Dow Jones, puts the outside directors in a potentially useful position.  If they become unhappy with either the competence or integrity of the manager, they can go directly to the owner (who may also be on the board) and report their dissatisfaction.  This situation is ideal for an outside director, since he need make his case only to a single, presumably interested owner, who can forthwith effect change if the argument is persuasive.  Even so, the dissatisfied director has only that single course of action.  If he remains unsatisfied about a critical matter, he has no choice but to resign.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1993.

筆記:

( 蘭斯洛特,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Lancelot3344.jpg。 )

蘭斯洛特騎士是亞瑟王傳說裡圓桌騎士的一員,他是最受信任的亞瑟王騎士,而且在亞瑟的多場勝利戰役中扮演一角。蘭斯洛特最知名的是他與亞瑟的妻子吉尼維爾的戀情,以及在尋找聖杯時他所扮演的角色。總歸來說,他是造成亞瑟王勝利的部份原因,但他也是造成亞瑟王失利的部份原因。雖然這只是傳說,但上述事件似乎也值得我們借鏡。

回到巴菲特所討論的第三種董事會情況,具控制能力的所有人並不參與管理,因此董事會就是「所有人」與「管理者」間的代理人,而且所有人還安排了外部董事在董事會裡擔任「獨立的騎士」,而這獨立的騎士必須具備良好的品格與優秀的能力,以便協助所有人監督管理者和董事們。只要這位獨立的騎士發現管理者的能力或正直性有問題,而其他董事們卻又視而不見的話,他甚至可以直接向具控制權的所有人報告,讓所有人直接進行處理。

*********

巴菲特:

邏輯上,第三種情況在確保一流的管理方面應該是最有效的。在第二種情況下所有人不可能把自己給開除,而第一種情況,董事們時常發現很難處理平庸或稍微做得過頭的管理者。除非不滿的董事們能夠贏得董事會多數的支援 ─ 這是件棘手的社交與邏輯任務,特別是如果管理人員的行為只是令人作嘔而非震驚 ─ 否則他們的手就被有效地綁住了。實務上,在這種情況下被困住的董事們,通常會說服自己守著他們至少有點用。這期間,管理人員繼續不受約束。

Logically, the third case should be the most effective in insuring first-class management.  In the second case the owner is not going to fire himself, and in the first case, directors often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deal with mediocrity or mild over-reaching.  Unless the unhappy directors can win over a majority of the board – an awkward social and logistical task, particularly if management’s behavior is merely odious, not egregious – their hands are effectively tied.  In practice, directors trapped in situations of this kind usually convince themselves that by staying around they can do at least some good.  Meanwhile, management proceeds unfettered.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1993.

筆記:

我們利用巴菲特的這段話來對這三種董事會情況做個簡單總結:

第一種董事會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在公司中沒有一位具控制能力的股東。在這種情況下,代表全體股東的董事們通常很難處理表現不佳的管理者,因為沒有一位董事具備主宰力量。除非董事們能夠聯合起來,為所有股東著想而開除管理者,不然他們就只是坐在董事會裡的木偶。這種情況就像是一群無能為力的人在董事會裡坐領酬金,而表現不佳的管理者也不用對公司負責,這對全體股東來說是很糟糕的。

對於這樣的董事會,最好是讓董事會的人數少一點,比如說是十位,而且大部分應該是外部董事,此外,他們還必須建立CEO的績效標準,這樣在換掉表現不佳的管理者時就能有所依據。

第二種董事會情況

第二種情況是具控制能力的所有人也是管理者。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不可能把自己給開除,因為他既是裁判又是球員。要是這位所有人兼管理者的表現不佳,其他董事們同樣是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就像是個人秀,如果該名所有人 / 管理者具備良好的品格與優秀的能力,那麼該公司的全體股東應該都能享受到公司的美好成果;然而,如果他很平庸或差勁,或者是沒有品格和能力,那麼股東們就完蛋了,因為董事會裡沒有人有辦法辭退他。

對於這樣的董事會,外部董事扮演著很重要的吹哨者角色。假如董事們聯合起來提出抗議還是沒用,那麼理想上外部董事就應該要辭職,因為這舉動將告訴所有股東:董事們已經無能為力,小股民們請自求多福。

第三種董事會情況

第三種情況是具控制能力的所有人並不參與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具控制能力的所有人與全體股東利益一致,他持有公司大部分的股權,管理者表現不好就會直接衝擊他的利益,因此他會邀請最優秀的管理者來管理他的公司,並且有辦法即時開除表現不好的管理者。此外,他還會邀請最優秀的外部董事來提高董事會的品質,而這些外部董事也不必擔心無能為力,因為他們可以直接把建議報告給具控制能力的所有人。然而,若這些外部董事對於一個關鍵問題仍然不滿意,那麼他們除了辭職外也別無選擇。

對於這樣的董事會,只要具控制能力的所有人有智慧而且有自信的話,那麼在邏輯上,應該就能確保該公司具備一流的管理,而投資這種公司的股東,相對的也就會獲得一流的報酬。

董事會成員的條件

首頁 › 巴菲特筆記(草稿版) › Note4.經營管理團隊 › 2.董事特質 › 董事會成員的條件

Note4.經營管理團隊-董事特質(1)

巴菲特:

董事會成員的必要條件應該是商業智慧、對職務感興趣以及所有人導向。在太多情況下,董事們被選出來只是因為他們很著名或增加董事會的多樣性。那種做法是錯誤的。此外,在選擇董事的錯誤是特別嚴重的,因為任命難以撤消:討人喜歡但無智慧的董事永遠不需擔心工作保障。

The requisites for board membership should be business savvy, interest in the job, and owner-orientation.  Too often, directors are selected simply because they are prominent or add diversity to the board.  That practice is a mistake.  Furthermore, mistakes in selecting directors are particularly serious because appointments are so hard to undo:  The pleasant but vacuous director need never worry about job security.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1993.

筆記:

( 水晶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John_William_Waterhouse_-_The_Crystal_Ball.JPG。 )

在先前的篇章,我們分析了三種「董事會情況」,並且解釋了哪一種情況的董事會最能確保有一流的管理,緊接著,從這篇開始,我們將分析董事們是否具備我們要的「董事特質」。巴菲特的這段話,是在探討「董事會情況」時講到的,我們將它獨立出來到「董事特質」來討論。只要董事們能有優秀的特質,並且處在有利發揮他們特質的董事會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認為該公司「經營管理團隊」的構面良好。

巴菲特在選擇董事會成員時,他設置了3項積極條件,也就是「商業智慧」、「對職務感興趣」以及「所有人導向」,只有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才有資格擔任波克夏董事。然而,對一般的公司來說,董事們被選出來只是因為他們很著名或增加董事會的多樣性,這是因為只要董事沒有違反法規中的消極條件,例如說不曾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規定之罪、詐欺罪、背信罪、侵占罪等等。他就能經過股東或董事會的提名,從而參選並擔任董事。

僅用消極條件來選擇董事是錯誤的,因為那只能證明這董事還不算壞,但卻不能證明這董事很優秀。所以常見的情況就是,股東們後來會發現這位董事很平庸或差勁,但他的任期還沒屆滿,因此股東們有可能會集合起來,召開股東大會提前解任該名董事,而且還有可能得再重新選一位董事,此外,股東們要是沒有正當理由就提前解任這位董事,還有可能得賠償該名董事因此所受的損害。

股東們要完整地執行上面的解任動作,勢必會使公司耗費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該名董事提前出來摸摸股東們的頭,講講討股東們喜歡的話,一般來說事情就會不了了之。討人喜歡但無智慧的董事永遠不需擔心工作保障。然而,對於我們這些巴菲特派投資者來說,只要我們分析出該公司的經營管理團隊構面有問題,我們隨時都能「開除」這家公司。

董事會成員與商業智慧

首頁 › 巴菲特筆記(草稿版) › Note4.經營管理團隊 › 2.董事特質 › 董事會成員與商業智慧

Note4.經營管理團隊-董事特質(2)

巴菲特:

除了要獨立自主,董事們也應具有商業智慧、股東導向以及對公司真的感興趣。在這些特質中最珍貴的就是商業智慧 ─ 而且如果缺乏這個,其它兩個的幫助就不大。許多聰明、口齒伶俐且受人景仰的人對企業並沒有真正的了解。那並不是過錯;他們可能在其他地方發光發亮,但他們並不適合在公司的董事會裡。同樣地,我在醫學或科學的董事會也會沒有用 ( 雖然我可能會受到那些想要以自己方式來做事的董事長歡迎 ) 。我的名字能夠裝飾董事會的名單,但是我知道的不夠多,無法批判性地評估提案。此外,為了掩飾我的無知,我會閉嘴 ( 要是你們能想像那種狀況 ) 。實際上,我被一個花盆取代也沒損失。

In addition to being independent, directors should have business savvy, a shareholder orientation and a genuine interest in the company. The rarest of these qualities is business savvy – and if it is lacking, the other two are of little help. Many people who are smart, articulate and admired have no real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That’s no sin; they may shine elsewhere. But they don’t belong on corporate boards. Similarly, I would be useless on a medical or scientific board (though I would likely be welcomed by a chairman who wanted to run things his way). My name would dress up the list of directors, but I wouldn’t know enough to critically evaluate proposals. Moreover, to cloak my ignorance, I would keep my mouth shut (if you can imagine that). In effect, I could be replaced, without loss, by a potted plant.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2003.

筆記:

( 神聖智慧,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Ikona_SofiyaPremBozhiyaGRM.jpg。 )

在Note1.基礎投資概念裡,我們討論到投資人需具備能力是:商業判斷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此外,我們還討論了「能力圈」的概念。投資人怎麼要求自己,就應該怎麼要求董事會成員,畢竟投資人打算 ( 或已經 ) 把錢交給董事們去運用,若對他們的要求不高,你的報酬當然也就不高。

董事會成員應具備的主要特質就是「商業智慧」,而這甚至是在三種特質中最珍貴的一項特質。如果沒了這項,那麼董事們即使對股東多好或是對公司多感興趣也是沒有太大幫助,因為在商言商,投資人本來就是要求董事們利用商業智慧去幫股東賺錢,而不是要求董事們把投資人的錢全拿去捐獻。

董事們就像投資人一樣,會有自己的「能力圈」,然而,這種概念有時會被遺忘,最常見的就是知名的學者專家被邀請擔任公司的獨立董事,但這些學者專家卻對該企業根本不了解。而邀請人對此也不在意,只因為這些學者專家能讓董事會的名單更漂亮,此外,這樣一來邀請人也能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做事,因為學者專家們也不知道怎麼對商業提案進行批判,所以他們在開會時就會以閉嘴來展現他們的專業權威。

那麼,我們要怎麼評估董事們的商業智慧呢?這是一項完全無形的東西,即使是巴菲特也認為它很難評估,因此,我們只能從公司經營成果來反向推估董事們的商業智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護城河」和「城堡」的分析結果,來代表董事們的商業智慧。公司經營成果越好代表董事們的商業智慧越高。但要注意的是,這種替代的評估方式包括了「董事更換」以及「員工貢獻」的影響,嚴格說起來,我們評估到的應該是企業體的商業智慧,而不是董事們的商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