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父母篇

好想要再一次,聽媽媽說話

【 好想要再一次,聽媽媽說話 】

家在南投的五個小朋友,輪流在安寧病房陪伴母親,因為醫師告訴他們「媽媽的時間不多了」。
小朋友們於是向校方請假,希望多點時間陪伴媽媽。

媽媽每次做化療,身邊都跟著一群孩子,他們可愛又懂事,得到全體醫師、護士的疼愛。

某天,看到在醫院照顧媽媽、飢腸轆轆的小朋友,《社工師》說:「天氣這麼冷、肚子又這麼餓。請你們吃麵好不好啊?」小朋友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

走向麵攤時,看到小朋友們興高采烈的蹦蹦跳跳,年輕的《社工師》心想著:「這些已經餓壞的小朋友,會不會每人給我點一碗牛肉麵,再加一盤滷菜呢?口袋裡的錢不知道夠不夠呢?」

到了麵店坐下來後,《社工師》問小朋友們:「你們想吃什麼啊?阿姨請你們吃喔!」

《社工師》說完後,兩個小男生立刻靜下來坐好在椅子上,並安靜的看著小姊姊。

只見小姊姊看著菜單許久,最後才緩緩的說出:「阿姨,我們只要一碗陽春麵就好!」

一聽完這句話,《社工師》心裡頭卻覺得有點慚愧了。心想自己剛剛太可恥了,竟然揣測這三個小孩子會不會敲我一頓?三個人卻只合點了店裡面最便宜的陽春麵!

「要不要再點別的呢?」《社工師》輕聲微笑的再問一次。
「不要!」三個小朋友一起搖搖頭。

《社工師》看到這個情形心頭又被震撼了一下,覺得這次可是紮紮實實地,被這三個小老師給上了一課─讓她以後更懂得做人要謙卑的道理!

為了一贖剛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愧疚,《社工師》決定給陽春麵加點料,就請老闆給三個小朋友送上兩碗餛飩麵。

不過等到老闆把麵煮好端上桌後,不知道小朋友是不敢吃,還是捨不得吃?
《社工師》注意到三個小孩都硬是不敢碰那幾顆餛飩。

「好不好吃呢?」
「好吃。」三個人一起說。
「會不會太燙?」
「不會。」小姊姊代表回答。

「你們要盡量吃啊,怎麼都沒吃餛飩呢?餛飩要趁熱吃啊?不夠的話,阿姨再叫一碗!」

這時候小姊姊低著頭,非常小聲的跟《社工師》說:「爸爸、媽媽都還沒有吃!」

《社工師》聽到後先是楞了一下,但她依舊輕聲的說:「放心,等你們吃完,我再包兩碗回去就好了,一碗素的給媽媽,一碗葷的給爸爸!好不好?」

經過保證,小朋友可以安心的吃兩碗麵了。

可是三個小朋友卻又好像捨不得《社工師》多花錢似的,只有再囫圇吞了幾口後,小姊姊這時候又說:
「剩下的這些我們要包回去給爸爸吃,阿姨妳再買一碗素的給媽媽吃就好了!」

聽了這句話,《社工師》眼淚幾乎要噴出來,心想是怎樣的人世滄桑,造就如此早熟又懂事的靈魂啊!

「阿姨,謝謝妳。」小姊姊吃完麵後代表感謝。
「謝謝阿姨。」兩個都缺了門牙的小男生也口齒不清的跟著說。

總覺得每天活得都是理所當然,社工師突然間瞭解到,原來…懂得感謝與珍惜,竟然可以這樣令人為之一振、感覺到『幸福』與『快樂』!

曾經,『一碗麵的故事』深深打動您我的心。媽媽過世後,動人的故事還在延續…

很想要《再一次,聽媽媽說話》的她們,沒有屈服於生命的挫折,現在的她們都有很好的表現:

(老大)成績進步,田徑比賽第五名;
(老二)姐代母職,更是大家眼中的模範生,
(老三)改變最大,不再滿口髒話,不但榮登校刊「強檔主打星」,繪圖比賽更榮獲全縣第一名。
(老四)勤練ㄅㄆㄇㄈ,喜歡上學校。
幼稚園的(老么)笑容燦爛,愛背唐詩。

面對人生的困境,有人燒炭自殺,有人自暴自棄,有人帶著全家走絕路。
五個小朋友卻在面對厄運時,活出了讓所有人感動的『態度』。

家長溺愛孩子十類可怕後果

家長溺愛孩子十類可怕後果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里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
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盪,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
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製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父母寵壞孩子的11個壞習慣

父母寵壞孩子的11個壞習慣

1.有求必應

2.口出穢言時, 你一笑置之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8.當他的搖錢樹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欲

10.永遠站在他這邊

11.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其實當孩子在身邊的日子,我們是多麼幸福

3歲,他去上幼兒園了,看著他小小的堅強的背影,心中又喜悅又有點小小的心酸。
離別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興得奔跑過來,撲在你的懷裡。

跟你說:媽媽,我想你了。那一刻,抱著孩子就像抱著了整個世界。

6歲,他上小學了,孩子終於走進校門,這是多麼值得紀念的事情,
孩子的人生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卻沒想到,這也是孩子離開我們的第一步。
他已經對與你分開一天習以為常了,而且他喜歡每天去學校,這是他更喜歡的生活。
甚至,他有時還會說:媽媽,在家好無聊,沒有小朋友和我玩。

12歲,他上國中了,甚至有的開始上寄宿學校,一個月或者幾個月回一次家,見上一次面。
他們開始不再依賴你,甚至,他們喜歡和你對著看。
你想幫他們做點事情,他們說:媽媽,我自己來吧。
突然覺得這句話讓我們覺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們了?

18歲,他離開你去上大學,一年回來兩次。
回來的好幾天前,家裡的冰箱就裝不下了,為他準備了各種各樣他喜歡吃的東西。
可是一回來打個照面,他就忙著和同學朋友聚會去了。
從此,你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媽媽,我不回家吃飯了,你們自己吃吧。

大學畢業後,孩子留在了遠方工作,一年也難的回來一次了。
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幾天就走了。
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電話,希望,孩子對你說一聲:媽媽,我很好,你保重身體。這樣就足夠了。

孩子結婚了,回家的時間有一半勻給了你的親家,孩子回來的更少了。
你已經習慣就老兩口在家了,但是,你最希望聽到孩子對你說:媽媽,今年過年我回家過啊!

當孩子又有了他們自己的孩子,你已經不再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了,
他們的一家三口(或一家n口)裡,已經不包括你們了。
而我們……也慢慢的習慣了這樣的日子。
只是習慣在閒來無事的時候,經常翻翻相冊,
看看我們自己的一家三口,無論孩子身在何方,
他卻永遠是我們家庭中無可取代的一員。

是啊,其實當孩子在身邊的日子,我們是多麼幸福。
可是有時我們卻還會抱怨。

抱怨為了培養他,花費了太多的精力與金錢…

可是,如果你想想,10多年後,就算你想要,也沒有機會了。
孩子會不停的長大,過了這個時期他就再沒有這個時期的習性。

你的苦心安排,卻可能適得其反

你的苦心安排,卻可能適得其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不過,你的苦心安排,卻可能適得其反。好父母該避免哪些做法?

一、過度照顧

二、過度安排

三、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四、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五、用「買」來滿足孩子

六、完美主義

七、害怕輸在起跑點

八、負面的言語太多

九、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十、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