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父母篇

一個中國大學生懺悔:請對你的父母好一點

埋頭苦讀的各位同學:
請你們認真讀完這封信吧,給你們的,也是給我自己的。這是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我身上,也同樣發生在你身邊,或就在你身上。我沒有資格教訓誰,隻是希望以此贖罪。什麼都不能挽回了,隻是希望讓你們明白——學會感恩……
我的媽媽很漂亮,她是個普通的工人,沒有什麼知識和文化。我是她的第二個兒子,以前有個姐姐,3歲時意外死了。爸爸說,媽媽瘋過一段時間。外婆一直以來不滿意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說媽媽過於溺愛我。爸爸卻說,他沒有意見。
媽媽給我講過一個秘密,她曾經積攢自己上班時戴的棉手套,然後偷偷賣掉。原因是給我買玩具,代價是他的手很粗糙,很多皺紋。我說漏嘴給了爸爸,爸爸很生氣。後來,他告訴我好好待媽媽。
多少年後,我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媽媽很高興,什麼都順著我,家裏人說這樣不好。爸爸說,就讓她這樣吧。大學在外地,我第一次離家出門那天,媽媽沒有送我。爸爸說,她有點不舒服就不來了。我提著沉重的行囊,裝載著我的夢和父母的愛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
第二天,寢室電話響了:
媽媽:一個月700夠嗎?那裏生活高嗎?
我:和家裏差不多吧。夠了。
媽媽:我今天打了好幾個電話寢室都沒人!我給你點錢買手機吧,我好聯系你。
我:好啊。
下午,我的銀行卡上多了2000元,買了部手機後多出來的錢不知道怎麼高興也用完了。
一個月後,手機響了:
媽媽:這個月錢用完了嗎?
我:用完了,不過買手機剩下的錢也用完了。但也不知道用什麼地方去了。
媽媽:你過好就行了,不過說明700不是很夠。
下個月媽媽給我打了4000元,她說剩下4個月時間,讓我自己掌握錢來用,沒用完的錢下個學期用就可以了。她說,錢用完都不要緊,出門在外,過得好就行了。爸爸告訴我,媽媽每天在家裏念著怕我出事,甯可多給點錢也不讓我受委屈。
我第一次拿這麼多錢,心裏滿開心的,忽然感覺自己象個大人了。但是,我不是很會算,3個月不到,忽地查卡,發現裏面隻有400多了,可是離回家還有1個多月……
我有些不安,覺得自己怎麼這麼花錢。於是從朋友那裏得到了以下幾點建議:
1.借錢。吃驚的是,喊窮的人鋪天蓋地,都說沒有掌握好開支,於是出現財政危機,原來這是社會問題。難道我就隻能赤字?而我最討厭借錢。
2.找家裏人要。當然不會找外婆他們一桿子人,他們本來就對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持懷疑態度。找爸爸?怕他。找媽媽?還是算了吧,我還是有臉。
3.打工。一個多月400肯定不夠,打工錢雖不多,但是可以緩和一下,少點負擔。但是很辛苦,時間不好安排,可能還得逃課。「你還想不想活啊?」——上帝的聲音。好吧——打工。
於是展開了我漫長而痛苦的打工生活。我不想在這裏長篇大論說打工生活有多麼艱辛和不易,因為那簡直是廢話。每天面對同樣的桌子和凳子,讓我垂涎的菜餚,讓我頭疼的老闆。而且是9個小時。賺錢真的不容易!而我辛苦賺來的錢也被無數的生日會,沒有盡頭的聚餐,沒完沒了的逛街剝削掉了。最沒面子的是我居然沒有任何辦法,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就沒有了。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
我該怎麼辦?
在那個時候,我記得,我哭了。
我還是求助了媽媽,因為她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相信和依靠的人。諷刺、傷害和折磨最親的人是人類的天性嗎?
媽媽一句責備也沒有,還一個勁的為我開脫。我還能說什麼?
一切仿佛理所應當,我的顧忌仿佛是多餘的,我的打工生涯好象也是徒勞。一切都是那麼順利,讓我不知所措。我之前想好的一切托詞顯得都那麼凝重而可笑。難道就這樣?我深知,我在揮霍他們的血和肉……
不要覺得我的思考過於轉折,其實我早深知錢財不易。有時真是不自知的錯誤,而不自知的錯誤才是真正的愚笨。正如蘇格拉底所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自然不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
正在這時,手機響了:
爸爸:「你媽媽曾說過,你如果有什麼事她會去死。她另可自己吃苦也不讓你有半點損失。我從不阻攔她對你的好,因為我知道,你是她生存的唯一脊梁,也許你覺得很誇張。給你買手機的錢是她自己的,之後的生活費我隻給了2800,其餘的1200是她從自己的工資裏扣的。你媽媽是個生活很有計劃的人,錢給了你,她減少了藥量(我媽媽有嚴重的冠心病,需要長期藥物控制)。你以後缺錢給我說,不要再找媽媽!」
此時我的心情:
1.你可能覺得我在編造,沒有!請你們理解一位曾經失去過一個孩子的善良的母親。請你們不要懷疑你們的母親也是這樣的。真正的悲哀不是不知道,而是懷疑這種天下最偉大的愛。(請允許一個不肖之子站在這裏對你們說這些。)
2.我覺得爸爸好象在求我。我的心很痛。我知道媽媽為了我什麼事都可以做。而我在利用她這一點,是人嗎?
3.我必須做點什麼來彌補,彌補她受到的傷害,彌補她受家族爭議的作為。那對她不公平,對我是針刺般的疼痛。
人,為什麼總是在痛失之後才反思,總是在迷茫之後才清醒。愛在苦痛中滋生成毒劑,而有人享受著這樣的慢性自殺,而有些人享受著愛,卻不願阻攔這種自殺式的愛繼續蔓延。愛本來是沒有錯的,它本來就是非理性的,而接受者要認識到:得到愛的同時賦予對方同等的幸福。而糟糕的是我們的至親都是不求回報的,難道我們就應該利用這一點?
此時除了反思和自省我別無他法。「對不起」?尷尬了點,也不符合國民心態,顯得不自然。打工賺錢還給她?目前做不到。我現在突生了一個想法——快點工作!也許很多人覺得本科之後沒有考研就不是結束。但請允許我這個不肖之子再次提醒你!當你的父母在年近50的時候把你送進大學校園的那一刻,4年!等待他們的是4年的煎熬。你不要以為他們在享受著痛苦毒劑的快樂,他們其實很受傷。就象我現在每次回去都發現父母雙鬢新添的白色,那麼刺眼。讀研,3年,考博……他們在漸漸老去,他們不再美麗,他們不再年輕,曾經苦難過,曾經微笑過,但現在的他們滿臉寫滿的是衰老……
我不是在這裏鼓吹不要考研,我隻是想讓整天埋頭苦讀,為了明天能夠擁有輝煌的你知道——他們在老去!一個人的成功若要以至親的苦痛為代價,我甯可不要生出來。我隻是想讓為學習而麻木的你知道,你成功的今天,是從你至親身上踩過去的,你的成功凝聚著他們的血淚。在你拿著考研政治或是考研數學痛苦背誦、練習時,請你回頭看看你老去的父母!對,他們會說你做得對!就象我可憐的媽媽,她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她似乎讓我也感到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順理成章,但是,我在喝他們的血!他們不在乎,因為他們可以為了我們死,你們相信嗎?
而我們呢?我們就這樣呆坐在那裏享受他們的血肉?我們有什麼資格這樣對待生育撫養我們的人?
也許你覺得我說的很過分,你說他們是樂意的,因為我們是他們的孩子。
是嗎?
如果你這樣認為,看看你自己,看看我們——我們算什麼東西?自以為知道的比父母多一點就在家裏指手劃腳,不可一世。儼然一個大知識分子的架勢。其實我們什麼也不是。在你對你父母吼到:「你們懂什麼呀?」這個時候,你已經淪喪了你的人格,並將你的良知一起埋葬在無窮的書海中。你多了不起啊,讀了幾年書,知道的多了,明白的多了,開始洋洋得意了!
如果你還在說我小題大做,那就是整個社會的悲哀了。
話題回到我。我該怎麼做?我還能做什麼?過去無法挽回……而今後的努力也無法挽回父母的青春與美麗。

不要隨便罵小孩(父母必看)

遺傳學精要

決定智商的八對基因全部都是位於 X 染色體上面,然後男生是 XY ,X 是來自母親,Y 是來自父親。
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 然後女生是 XX ,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親跟母親各有一半影響。

因為女生的智商是父親母親都有影響,所以會有中和的效應。

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會呈現

自然分布 (normal distribution ) ,

中間最多,兩邊較少。

然後男生因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響,所以男生智商分布會呈現在偏向在兩個極端。

也就是說,

男生天才比較多,
但是同時 ,
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別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 你要判斷一個男生聰不聰明 ,看他媽媽就知道了。」

可是,你又要怎麼判斷一個男生的媽媽聰不聰明?

……..我們用機率來算:
生男孩的機率 = 1/2;生女孩的機率 =1/2。
生男孩的時候,母親對男孩智商的影響力 = 1
生女孩的時候,母親對女孩智商的影響力 = 1/2
所以說母親跟父親對於下一代智商的影響力 (期望值 ) 的比例是 1*1/2 + 1/2*1/2 : 0*1/2 + 1/2*1/2
= 0.75 :0.25 = 3 : 1 =母:父
所以說,如果你:是男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
你千萬要娶一個聰明的女生來。
這樣你小孩翻盤的機率還有七成五,人生還是充滿了希望。
是女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因為,你翻人家盤的機率有七成五啊,我不能再說了 .. 。
總之,最近天氣不錯,出去走走。
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聰明的時候,則他父親很聰明的機率是 0% (應該說,就算他父親很聰明 ,也對他是沒有影響的) ,可是他母親很聰明的機率是 100%。
所以說,如果你在考慮要嫁給一個很聰明的男生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他媽媽,可能會是一個很會算計的婆婆。
反之,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笨的時候,沒錯,他通常會很有錢,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為了不讓人類滅亡,所以他會讓很笨的人很有錢,這樣他才能娶到聰明的女生。
總之, 當你看到很笨的男生的時候 ,不要猶豫,嫁給他。
不要覺得你是為了他的錢,你要跟自己說,你是為了要改善人類未來的基因。

以上三個結論為:
人類智商理性鐵蛋定律

我重複一次:
判斷男生智商 ,看媽媽→ 媽媽聰明 ,兒子聰明。

笨男生無論如何也要娶聰明女生 → 改良品種。

女生不要嫁聰明男生 ,

應該嫁給笨男生 → 免得有個聰明厲害的婆婆。..
..
..
.
.
.
.
.

但是…

你只要忍受{半輩子}厲害的婆婆

你卻要忍受[一輩子]愚笨的男人

聰明的婆婆會幫你[打理]一切..包括[財富]

愚笨的男人會幫你[毀掉]一切..包括[財富和愛情]!!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希望你能細細品味)

寫在前頭:

這是我的好友在異國結婚時,他父親從大陸寄來的信,
結婚當日司儀當眾就把全文朗頌出來,
那是我見過最安靜的一次請客場合,
在場學生無不為其父母的摯愛而感動,
雖然事隔多年但那個場景仍然深深印在腦海中,
這篇文章後來流傳開了,
我則是一直保存到現在,
在父親節從新校謄,
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啟示.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一份不在婚禮上的家長致辭

萍兒:

爸媽聽到你要結婚喜訊,真為你高興,
遠隔千里,我們不能參加你的婚禮,不能在婚禮上獻上我們的家長致辭,
這是我們內心的一點遺憾.
但你是我們的女兒,相信你能理解爸媽的一份感受.

那天放下電話,我和你媽沈默了良久--我們的孩子怎麼一下子就長大了?
後來,你媽對著鏡子淡淡地說:你看,我的白頭髮又多了,萍兒也該結婚了.
我數著你媽的白髮,那些白髮竟像許多往事,
一件一件浮上心頭.你媽提醒我:
還是給女兒寫一封信吧!就算是我們送你的一份新婚禮物

萍兒,我們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父母,
我們的孩子也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女兒,
我們不奢求太多,
只是希望我的孩子踏上婚姻之路,
走向人生之旅後,能滿懷感恩,
一路平安在這裏,給你一個我們的生活體會.

先要告訴你: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
這句話聽起來,很沒有道理,但千真萬確,
這句話是真理,是至理,
是多少夫婦,多少家庭(包括我們家)
用多少歲月,多少辛酸,多少愛恨,多少是非,多少對錯,
在糾纏不清難解難分的混亂中,梳理出來的一個最後結論.

當夫婦之間開始據理力爭時,
家裏便開始布上陰影.
兩人都會不自覺地各抱一堆面目全非的歪理,
敵視對方,傷害對方,
最後只能兩敗俱傷,難以收拾.
多少夫妻,為了表面的一個〔理〕,
落得負心無情.
他們不知道,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不是算帳的地方.

那麼,何為〔家〕,家是什麼地方?

萍兒,我們年輕的時候,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也像許多夫妻那樣,為一點小事爭鬧不休.
那一年為了你小叔的調動問題,
我和你媽大吵了一場,甚至鬧到要離婚的地步.

只是在那個時代我們還缺乏勇氣.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戰友在他孩子的婚禮上說:
〔希望你白頭偕老,相愛永遠〕時,
愛這簡短的字,像春雷響在我心裏.
是的,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家該是講愛的地方.

愛一時很容易,
愛一生一世卻不容易,
這裏面有許多妙處需要我們去總結和體會.

其次我們要告訴你:
婚姻是個空盒子,
你必須往裏面放東西,
才能取回你要的東西;
你放的愈多,得到的也就愈多.

很多人結婚時,對婚姻有許多期盼,
期盼從中可以得到富貴,藉慰,愛情,寧靜,快樂,健康,
其實婚姻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空盒子.
走到一起的兩個人,一定要養成一個習慣,
去給,去愛,彼此侍奉,彼此讚賞,
日後,那個空盒子才會日漸豐富起來.

空盒子最先該放的應該是〔思念〕,
思念是一種使我們刻骨銘心的東西.
它是兩個人有了肯定,有了情感,
然後進而關懷,進而疼愛的一種情緒.
〔思念〕是疲憊時通向家裏的一條小路,
是寒冷冬夜裏的一股暖意,
是匆忙推開家門後撲面而來家飯香….

空盒子裏還要放進〔藝術〕,婚姻生活中的藝術.
在婚姻生活中,需要講藝術的地方無處不在,
生氣有藝術,吵架有藝術.
有一對夫婦含辛茹苦養育了五個孩子,
其中之艱難,只有他們自己能體會.
一天,夫妻為了孩子的一件小事吵起來,
越吵越厲害,眼看不可收拾了,妻子突然說:
等一下,我要去生孩子了.
這句話,就是吵架的藝術.

婚姻的盒子裏,除了放〔思念〕和〔藝術〕外,
還有許多東西,都可以放進去,
這有待於你們自己去填補.
寫到這裏想到一位作家說過的一句話
〔你們生養他,教育他,你們的責任已盡,
而你們給他最好的禮物,是一對翅膀〕.
萍兒,這封信,就是爸媽送給你的結婚禮物,
我們希望你帶著我們的祝福,快樂的飛翔!

爸爸,媽媽

李開復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

值得我們去靜下心看一看-李開復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祝情人節求婚成功…)

李開復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
李開復原微軟中國全球副總裁2005年9月15日出任google中國總裁
寫了四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後,許多學生問我:“開復老師,你為什麼不寫一封信給我們的父母呢?
作為一個父親,你可以分享你教育子女的理念和經驗。”

作為一個熱衷教育的父親,我確實有不少關於教育孩子的理念。
但是對這封信我一直猶豫,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在多位同學多次的鼓勵下,我問他們:
“如果我寫了這麼一封信,你們會希望我說什麼呢?”

他們說: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們長大了,真的可以照顧自己。就讓我們自己碰碰釘子吧。”

“告訴我的父母:你們對我的期望好高,我總是達不到,覺得對不起你們。我希望你們能夠接受一個平凡的我。當你們看到我以盡力而為後,可否鼓勵鼓勵我?”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不想做一個讀書的機器,我想找到自己的興趣,希望父母能支援。”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真的好想和我的父母成為朋友,但是我不知如何啟口。”

聽到了這麼多充滿感情和期望的話,我提起了筆,開始寫我對這些話的看法和我對教育的理念。

我的理念就是:如何培養一個
理智講理、成功學習、自主獨立、自信積極、快樂感性的孩子;然後和他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

中國的家長:最重要的不是你認可多少我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話。

如果這封信能夠促使一些家長問問你們的孩子心裡的話,彼此溝通理解,甚至成為“朋友”,
那麼我寫這封信的目的就達到了。

【培養理智講理的孩子】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
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
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
孩子的成長需要啟發,也需要管教。
孩子需要培養自信,也需要學習自省。

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

(1)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
(2)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講好的懲罰;
(4)規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啟發的作用。

另外,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的機會,但是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的例子。

如果你想教孩子“見到長輩要主動起立招呼“,那你就自己必須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
要求孩子很嚴厲,自己卻沒有首先做到,是不能贏得孩子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

比如誠信教育,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培養,這些家長個人的表現直接影響孩子。
所以除了用例子或故事(不要用說教!)來教導孩子,還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了負面的作法。

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的家長本身就很迷茫。
比如誠信、正義等等,因為現實生活中堅持這些往往會吃虧,許多學生走向社會後也慢慢放棄了這些。
所以,我覺得要提醒中國的家長,眼光要放長遠,中國已經走向國際的舞台,
要以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
不要做負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輸負面的思想。

父母能多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環境,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
給以建議,多引導孩子,多和他們溝通,
而不是強加給孩子某種願望。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
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
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
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
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Druker)指出:
因為資訊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世界無邊的競爭、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

“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
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

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自己的公司,
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
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
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裡生存、競爭、成功。
所以他必須學會自主選擇的能力。

當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Brin)和拉裡.佩奇(LarryPage)在電視上被訪問時,
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
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學”
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

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
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
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
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呢?
我下面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
讓他們經過失敗學習,不要什麼都想幫孩子做。
可以幫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麼做,以幫助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雖然你很確定該怎麼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

他從自己錯誤的學習得比從你正確的指導還要多。
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見,但是最後決定在於你,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

我記得我5歲時,父母要我讀幼稚園,但是我想讀小學,於是他們把選擇權給了我:“考上了就讓你讀。”
這件事我回終身記得,因為那時我的一次理解我一個5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
我特別珍惜這個選擇,於是我自主地讀書,真的考上了。

.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
多指導,少批評。

劉墉說:
“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

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

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溝通和同意
(例如:“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乾淨”,
而不是“你房間又亂七八糟樂”)。
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理解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麼都教他們。
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係。

.要信任孩子。
信任比懲罰更能夠激起責任心。
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中以負責著名。
他小時在學校犯錯後,媽媽甚至沒有一句責備。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她看著兒子驚恐的眼睛,語氣溫和:
“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

童欣說:
“那個晚上,媽媽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

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
例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兩個小時。

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
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不要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
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堅強。

.不要說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除了培養獨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責任感和自信。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不要什麼事情都說“不”,給孩子一個機會。

【培養自信積極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潛力的“放大鏡”。

正如範德比爾特所說:
“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

成長在一個期望高,只有批評沒有誇獎的環境的孩子;很難得到自信。

相對來說,一個積極誇獎、正面回饋的環境會激發孩子的自信。

我剛來美國時,因為背數學公式的能力讓老實說我是“數學天才”。
雖然我心裡知道,自己並不是什麼數學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記硬背的東西搬了出來,但自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開始在自信心的驅動下努力學習英文和數學,並真的在全州數學競賽中拿到了冠軍。

給孩子正面的回饋。
讓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

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
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
她寫出興趣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裡。
(這個時候我覺得她該學點謙虛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養的,所以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做一個長期的可衡量的計劃。

就像我前面提到女兒發言的例子。
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
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
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
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

在美國小學做過一個針對18個學生的試驗,讓老師先入為主地認為一個孩子是有
“最佳發展前途”的(雖然孩子是隨機挑的)。

因為相信孩子出色,老師常給孩子正面評價。
結果真的激發了他的自信,讓這18個學生表現得比原來的期望高。
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養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多做肯定性評價:
“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對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

卡耐基在他的人際交流課程中曾提過這樣的一個例子……
如果要改變一個孩子讀書不專心的態度,我們可能會這麼說:
“約翰,我們真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
但是’假如你在代數上再努力點兒的話就更好了。”

在這個例子裡,約翰可能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很高興。
馬上,他會懷疑這個贊許的可信度。
對他而言,這個贊許只是要批評他失敗的一條設計好的引線而已。
可信度遭到曲解,我們也許就無法實現我們要改變他學習態度的目標了。

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只要把“但是”改成“而且”,
就能達到我們的目標了:
“我們真以你為榮,約翰,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
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用功,你的代數成績也會很出色。”

【培養快樂感性的孩子】

有位學生問我“是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我的接班人?”
我對這個問題很訝異。我的回答是:
“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樂,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力。”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要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潛力,才能夠成為“最好的自給”。

成績不是很突出但是進入哈佛的湯玫捷說:
“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為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
去幫助你的孩子發覺他的獨特的優點吧!

一個人的快樂和他是否能做他有興趣的事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

根據美國對1500名商學院的學生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
追逐興趣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不但更快樂,而且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他們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作為家長,我們會鼓勵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在她的興趣上。

二十塊美金的故事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並有點煩。發現他五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

「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當然可以,什麼問題?」父親回答。

「爸,你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

「這與你無關,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父親生氣的說著。

「我只是想要知道,請告訴我,你一小時賺多少錢?」小孩哀求著。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一小時賺二十塊美金。」

「喔」小孩低著頭這樣回答著,小孩說:「爹地,可以借我十塊美金嗎?」父親發怒了。「如果你問這問題只是要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或東西,給我回到你的房間並上床,好好想想為什麼會這麼自私,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工作著,沒時間和你玩小孩子遊戲。」

小孩安靜地回自己房間並關上門。這位父親坐下來還對小孩的問題生氣,他怎麼敢只為了錢而問這種問題?約一小時後,他平靜下來了,開始想著,他可能對孩子太兇了,或許他應該用那十塊錢美金買小孩真正想要的,讓他不用常常要錢。父親走向小孩的房門並打開門,「你睡了嗎孩子?」他問著。

「爸,還沒,我還醒著。」小孩回答著。

「我想過了,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兇了。」父親說著。「我將今天的悶氣都爆發出來了,這是你要的十塊錢美金。」

孩子笑著坐直起來,「爹地,謝謝你。」小孩叫著。接著小孩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了的鈔票,父親看到小孩已經有錢了,快要再次發脾氣,這小孩慢慢地算著錢,接著看著他爸爸。

「為什麼你已經有錢了還要要更多?」父親生氣的說著。

「因為我之前不夠,但我現在足夠了。」小孩回答。「爸,我現在有二十塊錢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錢是賺不完的!親情也很重要!
在工作中值多少就多少,在親情中,這個是無價的,
我們不應該不花一點時間來陪那些在乎我們,
關心我們的人而讓時間從手指間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