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理財

認股證教室-1 基礎篇 – 權證(窩輪)投資

基礎篇 – 權證(窩輪)投資
什麼是權證?

權證賦予投資者一個權利(而非責任)以特定的價錢(行使價)、在特定的日期(到期日),買入或沽出相關資產。該相關資產可以是股票、基金、指數和外匯等。由於權證是一種權利而非責任,所以它是有其價值的,而這價值就是投資權證的成本。

舉個簡單例子:假設某正股現時的價格為100元,而你擁有一個一年後以150元買入該正股的權利。如果在「到期日」一年後:
a) 該正股價格升至200元,那你就可以行使權利,以「行使價」150元買入正股,節省了50元;
b) 如果該正股只升至120元,那你就不會行使該權利,因為你可以用比150元較低的價錢買入。
當然,這權利並不是免費的,假設它的價值是10元,情況a)的利潤就是40元(50元差價,減10元成本),而情況b)的損失就是購買這權利的10元。

就發行人的不同,權證可分為股本權證 (Equity Warrant) 和衍生權證 (Derivative Warrant) 兩種。股本權證的發行人是公司本身,主要作集資用途。而衍生權證則由投資銀行發行,是一種在交易所買賣的投資產品,讓投資者以非直接的方式投資相關資產。

就行使時間而言,權證亦有美式與歐式之分。美式認股證持有人可在到期日前任何時間行使其權利,而歐式認股證持有人只可以在到期日當天行使權利。現時在香港交易所買賣的權證均是歐式的。

為什麼要投資權證?

投資權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 雙向投資:購買正股只能看升不能看跌,而購買權證則可作看好和看淡兩邊部署,看好後市者可買入認購證(Call輪),看淡者則可買入認沽證(Put輪)。理論上,當相關資產價格上升時,其認購證價值亦會隨之上升,而其認沽證價格則會下跌;相反,當相關資產價格下跌時,其認購證價值會下跌,但認沽證價格則會上升。

2) 投資成本:權證是一種以小博大的投資工具,其槓桿特性讓投資者能以比購買正股較低的資金,賺取相等甚至更多的回報。以騰訊(0700.HK)為例,不包括交易成本,購買一手正股的資金需要33,880港元(截至2017年9月15日,收市價$338.8 × 每手100股),若以10分之1成本(約3,388港元)購入一隻實際槓桿約10倍的騰訊認購證,當正股價格上升1%,該認購證理論上也會上升10%,這樣無論是直接投資正股或是權證均能賺得約340元的回報,但投資權證所需要付出的資金卻遠低於買入正股,若看錯正股方向,最大虧損也是起初投入的金額。此外,在港交所買賣的權證更可豁免印花稅(0.1%),交易成本相對較低。

然而,投資者需要留意,槓桿特性除了可放大利潤,同時也可放大損失,投資者入市前須衡量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之後的課程將會教導各位投資者了解權證的條款以及實際操作,使你有機會成為權證專家!

「超級電池」指日可待 探究電動車成本極限

「我們很有信心,未來可以設計並量產只需2.5萬美元的電動車……這是從我們創立公司之初就有的夢想。」美國電動車企業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9月22日的「電池日」(Battery Day)說畢這句話,台下沒有響起掌聲,取而代之的是,如雷貫耳的汽車響按聲。受限於社交距離防疫措施,這些響按聲,都是獲邀進入會場的車主透過其駕駛的Tesla Model 3所發出的。

疫情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生態。零部件供應鏈複雜、需要高密集的工人和技術研發團隊、極其依賴規模效益的汽車產業,在疫情下自然首當其衝──不過,唯獨Tesla好像對病毒「免疫」,股價自年初至今已錄得超過260%的驚人升幅。受Tesla帶動,美股市場的電動車企業跟隨受惠。中國兩間「造車新勢力」理想(Li Auto)和小鵬(Xpeng)今年先後在美國掛牌上市,連同兩年前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蔚來(NIO),令一眾電動車股成為疫下牛市奇葩。顯然地,三大中國電動車企雲集華爾街,它們不會只滿足於中國市場。

汽車產業作為現代工業標誌,與綠色能源結合的蛻變轉型趨勢已沒法逆轉。問題是,積累了百年造車經驗的老牌車廠,它們準備好了嗎?

7月1日絕對是汽車行業值得被記住的一天—成立才十七年的Tesla市值首度超越擁有逾八十年歷史的豐田(Toyota),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製造商。

除了向在場股東宣布Tesla大放異彩的生產表現之外,馬斯克在9月22日的大會上提出兩項公司願景:第一是推動無鈷電池(cobalt-free battery)的研發,並計劃自家生產電池,打造真正屬於Tesla控制範圍以內的垂直生產模式;第二就是假以時日在無鈷電池技術的基礎上,量產售價能夠低至2.5萬美元(約19.4萬港元)的大眾型電動車款。

馬斯克提到的無鈷電池,是業界內公認的「超級電池」。只要無鈷電池技術條件臻致量產應用,車載電池的生產成本將會大幅下降,從而降低電動車整體售價,刺激大眾市場銷售,實現電動車普及化。

突破價格瓶頸 試研無鈷電池

現時所有電動車都是採用鋰電池作為車載電池,不過,各大電池生產商研發的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配方」各有不同,從而形成技術與價格競爭。

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組成,決定了電池容量、安全性和壽命。最常見的電動車鋰電池由鈷、鎳、錳三元正極材料的金屬氧化物所組成,稱作「三元鋰電池」。其中以鈷元素的作用最為重要,其高能量密度的特性,讓它能夠在極小空間裏儲存大量能量,並防止電池過熱,保持多次充放的電池穩定性,從而確保電池在車輛行駛期間安全穩定,並能驅動2,000多公斤重的電動車行駛數百公里。

鈷元素除了材料特性得天獨厚外,其另一特點在於珍貴稀有—全球超過六成鈷儲量集中在位處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它是電池所用到的金屬之中最昂貴的一種。參考全球最大金屬市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官方牌價,每公噸鈷價值達3萬至3.5萬美元。

「鈷被認為是戰略性的化學元素,它的蘊藏量有限……電動車產量在可見的未來將呈快速增長,我擔心最終會出現『鈷緊縮』(cobalt crunch)的狀態,鈷的供應完全追不上需求的膨脹。」專研電池技術的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兼法拉第研究院(Faraday Institution)研究員Gavin Harper向《香港01》說。

因此,若要突破電動車電池成本下限,需盡可能將電池含鈷量減至最低。美國製Tesla Model 3現時採用的電池已經成功將含鈷量大幅壓縮至少於5%。業界現在追求的是:在不犧牲車輛充電安全和續航能力的前提下,完全不使用鈷作電池材料。

今年初,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與Tesla達成合作協議,為國產Model 3所提供的電池,就是屬於無鈷電池的磷酸鐵鋰電池(LFP)。因為採用了LFP電池,所以Tesla的中國版Model 3擁有下調價格的空間,以降低成本來提高Tesla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Tesla現在與寧德時代合作研發的LFP電池是基於「cell-to-pack」(CTP)電池設計技術。Harper解釋,常規電動車電池的製造工序是先將多個單體(cell)調集成一個單一物理模塊(module),然後再將多個模塊組合成電池包(即直接嵌入車體的車載電池)。譬如Tesla最初的50 kWh標準續航版Model 3,就是採用了四個物理模塊組合成的電池包。但是,CTP技術可直接讓多個單體組合成電池包,省卻了當中的模塊組合工序。

「CTP的概念是盡可能減輕電池內部非必要的重量,同時發揮(用於驅動車輛的)最大電池能量。」 Harper說。

寧德時代聲稱,CTP能將電池包的能量密度提高10%至15%,電池佔用空間壓縮15%至20%,並將構成電池包的元件數量減少40%。這種設計還可讓電池系統加速散熱,從而令充電工作更高效。

除了寧德時代,各大電池廠商透過研究不同的電池材料配搭和精密機械技術,競相研發出成本更低、重量更輕、污染更少、續航能力更高的「超級電池」,形成電動車產業框架內一個重要的子產業競技場。跟電動車「母體」製造一樣,電池廠之間的競賽同樣激烈。目前,鋰電池市場主要由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製造商瓜分(見下圖),LG化學、松下、寧德時代、三星SDI等都與全球各大車廠簽署了電池合作協議。

新品「循環設計」 有助廢品回收

為了降低電動車電池成本,除了調整電池的製造方程式之外,還有另一途徑,就是電池回收。

有份創辦Tesla並擔任首席技術官、現已離職的J. B. Straubel在2017年成立電池回收和電池材料公司Redwood Materials。該公司去年底與松下合作,在美國內華達州卡森市(Carson City)附近一處回收設施進行先導測試,目標是在今年內從Tesla的1號超級工廠回收可以產生超過1 GWh電力的電池廢料,為逾一萬輛Tesla供電。

Harper同意建立電池循環體系的重要性。他認為,車廠應從草擬車型藍本那刻就要有「循環設計」(Design for Recycling)的意識,將最終產品處置(end of life,EOL)納入車載電池設計的考慮因素當中。「以往有些車廠認為處理汽車廢品是其他人的責任,它們設計新產品時只需考慮如何迎合顧客—追求吸引的成本價格、效能、續航力等。但是,確保車廠在產品研發初期階段考慮EOL,有助我們更快過渡到鋰電池的循環再生經濟系統。」……

騰訊投資的在線券商 富途控股前景如何?

富途控股(NASDAQ:FUTU)是一家數字化金融科技公司,提供覆蓋多個市場的在線券商服務,並於2019年3月在美國上市。根據其2020年首季業績報告顯示,旗下的富途牛牛交易平台新註冊用戶按年增長約47%,總用戶數量超過840萬,而在其平台上的總成交額,也按年大增165.9% 至5951億港元(下同)。

過去3個月股價倍升

今年首季,富途實現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倍,毛利有3.7億元,同比增長113%,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淨利潤按年增長225.8%至1.6億元,主要受惠於佣金、融資融券及利息收入的上升,以及財富管理、企業服務等收入增長。

2019年第4季,富途的交易佣金及手續費收入增長33.8%至1.5億元;利息收入增長24.5%,達1.3億元;其他收入(包括財富管理、企業服務業務等)增長185.5%,達3140萬元。

公司股價近3個月升幅達1倍,受近期投資氣氛上升、多隻新股上市,以及富途的業績增長,同時,多隻中概股紛紛從美國市場回流,也進一步刺激了香港用戶增量和交易額規模。除了核心的協力廠商證券交易服務外,富途也為許多企業提供員工持股計劃(ESOP)服務,也令其業務有其他的增長點。

結語:還看如何發展內地業務

儘管新開戶的客戶數量的同比增長表現不俗,但相比於去年第3季度的開戶客戶數達61.5萬,同比增長64.7%,今年首季表現其實明顯放緩。未來新開戶數量如何保持增長,是公司業務發展的一大重點。

同時,目前富途獲得的牌照主要是集中在香港和海外地區,並不持有在內地提供證券經紀業務的許可,這為日後打開內地龐大的市場造成一定壓力,因爲證監會已表示,境外證券經營機構在內地經營證券業務,應當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

編輯: Yan

股王有跡可尋?這兩隻股王將1,000元變出1百萬

趁早買入具潛力的股票,您的退休生活可以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不過,您如何能發掘一隻「至少千倍回報」的股王呢?

筆者研究過一批股王,都是能將少額投資點石成金,變出巨大回報。筆者留意到這批曾造就無數百萬富翁的股王,都有兩個基本共通點。

首先,這些股票早年的收入往往都是高速增長。這一點說來淺顯易懂,但如果您想靠買股票創造財富,就必須投資增長股。只是1美元,若年均複合增長率有20%,30年後就會變成237美元。即是說如果是10,000美元,那麼就變出237萬美元。

第二點說明業務高速發展的原因,這批優質增長股涉足的市場都極其龐大,增長潛力驚人。部分公司只能高速增長一段時間,之後迎來競爭,或是產品的市場已近飽和,這時發展空間就不多了。您會想找出那些服務深受歡迎的企業。

以下兩隻股票就能滿足上述兩個條件,成功將1,000美元小額投資,變成一百萬美元以上的回報,這兩隻股王就是沃爾瑪(Walmart) (NYSE:WMT)和亞馬遜(Amazon.com) (NASDAQ:AMZN)。

1. 沃爾瑪

沃爾頓(Sam Walton)於1950年在阿肯色州本頓維爾(Bentonville)的市鎮廣場開了一家主打折扣優惠的商店,白手興家。當時那些零售業資深專家認為,沃爾頓的理念行不通,這樣靠低價促銷,不可能使零售店成功發展。不過沃爾頓的第一家商店取得空前成功,他又在1962年於阿肯色州羅傑斯(Rogers)開了另一家新店,這就是第一家沃爾瑪。

沃爾瑪在1970年上市,招股價每股16.50美元,之後共有11次拆股,全是2股拆1股,因此在1970年買入的1股,今天已變為2,048股。

假設1970年可買碎股(許多證券行今天都提供這種服務),那麼1,000美元的投資可買入60.606股,經調整拆股因素,按現時股價約129美元計算,這筆投資就會變成1,600萬美元。

1970年,沃爾瑪的年銷售額只有3,080萬美元。到1980年,銷售額已升至10億美元,這使沃爾瑪成為當時年銷售額最快突破10億美元大關的公司。

沃爾瑪近年被亞馬遜搶去風頭,然而公司仍然實力雄厚,去年銷售額達5,240億美元,而且還在不斷增長。行政總裁麥克米倫(Doug McMillon)在2014年接掌公司,之後與中國的京東(JD.com)合作,又收購印度的Jet.com和Flipkart等企業,另外亦有其他多宗交易,成功帶領沃爾瑪積極進軍電子商貿市場。去年,沃爾瑪推出的NextDay Delivery服務覆蓋超過75%美國人口。公司第四財季的電子商貿銷售額按年增長35%。

在COVID-19疫情爆發期間,沃爾瑪股價甚至創下新高。由於門店需求強勁,促使公司宣佈增聘15萬名員工,又承諾短期內再增聘5萬。

2. 亞馬遜

亞馬遜在1994年成立,並於1995年在網上開業。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貝索斯(Jeff Bezos)其實是將沃爾頓的經營模式搬到網上:專賣廉價產品,提供無與倫比的客戶服務。

不過沃爾瑪遲至2000年才推出電子商貿網站,相比起來,亞馬遜就捷足先登,具有先發優勢。那時,亞馬遜已成為網上購物的代名詞,年銷售額達27億美元,而且還在高速增長。回顧當年,如果您想買一本書,又不介意當年龜速的郵遞服務要您等一個星期,那麼您就不會去沃爾瑪,而是上亞馬遜。

由於亞馬遜雄霸網上媒體銷售,例如書籍和光碟(CD)等,成功建立龐大的忠實客戶群,以致當時其他零售商終於如夢初醒,驚覺需要作出應對,否則就會為時已晚。亞馬遜壟斷了電子商貿市場,又將所有毛利拿來再投資,擴大篩選範圍和提升科技,又在美國各地建立倉庫和配送設施。

亞馬遜在1997年5月上市,招股價每股18美元。當年若投資1,000美元,可買入55.56股,公司共進行3次拆股,這批股票現在變成666.72股,按目前股價約2,400美元計算,您手上股票的價值就變成160萬美元。

過去20年,亞馬遜取得驚人發展。營運現金從2002年的1.74億美元增至2019年的385億美元。由於現金不斷湧入,亞馬遜業務擴展至各類新產品,多年來不斷擴大護城河。公司在2007年推出Kindle電子閱讀器,之後推出Kindle Fire平板電腦和Fire TV電視手指。公司的Echo設備安裝Alexa語音助理,現時已深受客戶歡迎,廣泛使用。

這些產品鞏固亞馬遜與客戶關係,將之鎖定在服務生態系統內,又能建立品牌,促使客戶購物更加方便。

雲端服務的發展最近對亞馬遜的業務貢獻很大。Amazon Web Services佔亞馬遜營業收入三分之二。亞馬遜亦正在發展其他業務,對收入增長貢獻隨時更大,例如企業對企業商貿、廣告服務,亞馬遜同時全力出擊,期望自家運輸網絡能贏取「最後一里配送」(last-mile delivery)的競賽,與聯合包裹(UPS)聯邦快遞(FedEx)正面交鋒。

最近幾周,亞馬遜的全食市場(Whole Foods Market)和亞馬遜生鮮(Amazon Fresh)的配送服務供不應求。電子商貿已發展25年,但全球約85%零售額仍然來自實體商店。COVID-19危機有望鼓勵更多消費者開始喜歡上網購買食品,這可為亞馬遜的發展產生巨大動力。

FAANG五股由最平到最貴的排名

過去兩個月,股市出現截然不同的發展。2月19日至3月23日這五週期間,因新型冠狀病毒病而起的恐懼和不明朗籠罩華爾街,結果引致基準指數標普500下滑34%,是標普500史上最快跌入熊市區域的一次。

在其後的五週,標普500開始努力收復失地,廣基指數至4月29日升31%。股市回報大多靠碰運氣,並取決於一個行業或板塊。有一個組合整體上持續跑贏大市,那就是所謂的「FAANG股」。

說到FAANG股,筆者是指︰

這五家公司均雄霸各自的領域,經常引領創新。

然而,根據傳統估值指標如市盈率,FAANG五股並不便宜。以最近12個月為基礎,截至4月29日,亞馬遜及Netflix目前的估值分別為其盈利的103倍及83倍。

不過,市盈率並不完全是FAANG股票「價值」的最佳指標,因為這些公司往往會將大部分經營現金流重新投資其業務。看看現時和相對於未來的經營現金流倍數,便可以得知FAANG各股有多「吸引」。

以下根據華爾街分析師就最具前瞻性的經營現金流所提供的平均預估,將FAANG股票由最平排至最貴。

Facebook:2023年估計現金流的8.1倍

這個倍數是根據社交媒體巨擘Facebook公布第一季營運業績前數分鐘的收市價計算,只是略高於2023年預測每股經營現金流的8倍,似乎是FAANG五股中最便宜的一隻股票。

社交媒體講求關注度,市場上並無任何平台能與Facebook匹敵。截至3月底,Facebook的每月和每日活躍用戶數分別達26億和17.3億,廣告商會為有機會向更多目標顧客展現其產品或服務而付賬。

此外,Facebook還處於將平台變現的開初階段。當然,Facebook和Instagram(一定程度上)大賺了廣告收入,但透過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所賺到的錢還僅屬冰山一角。畢竟我們在談論的是七個人流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中,在Facebook旗下的四個,而且部分還是全新的收入來源。

換句話說,這個社交媒體巨擘還會有巨大增長。

Alphabet:2023年估計現金流的10.8倍

僅次於Facebook,第二便宜的FAANG股是Alphabet,該公司最近亦發表了第一季營運業績。儘管因新冠肺炎疫情擴散拖累廣告開支而引起憂慮,在2020年第一季,Alphabet的總收入按固定貨幣基準增加15%。

與Facebook相似,Alphabet的魅力在於關注度,而廣告商亦深明此理。GlobalStats的數據顯示,於2020年3月,Google於整體搜尋引擎市場的佔有率為92%。這個在搜尋領域的主導地位,讓Alphabet能為廣告投放制定合理的高價格,長遠應能使流量獲取成本趨平。

同樣重要的是,Alphabet搜尋以外的對外業務亦相當蓬勃。Google Cloud第一季收入合共27.8億美元,推斷全年銷售額將超過110億美元,而YouTube在2020年第一季的廣告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大增33%。雖然Alphabet可能會受近期新冠病毒所引致的廣告疲弱影響,但其未來發展佔盡優勢。

亞馬遜:2023年估計現金流的11.8倍

就其市盈率而言,電子商務巨企亞馬遜可能相當昂貴,但如果您着眼於其每股經營現金流,這隻股票其實頗為便宜。華爾街分析師預測,亞馬遜的每股現金流將由2019年的76美元增長近兩倍至2023年的201美元,將其倍數由過去十年的23至37倍推至低於12倍。

亞馬遜取得成功的一個顯著原因在於其零售生態系統。根據eMarketer的資料,亞馬遜於全美電子商務市場的佔有率約為38%,公司在緩衝零售利潤率及透過其Prime會員計劃保持客戶忠誠度方面尤其成功。亞馬遜表示,全球擁有超過1.5億名Prime會員。

不過,亞馬遜真正吸引之處(及我這個股東仍然為之興奮的原因) ,在於該公司的雲端服務分部Amazon Web Services (AWS)。AWS以電子商務分部的雙倍速度增長,其對總銷售額的貢獻由2018年的11%增至2019年全年收入的12.5%。再者,因為雲端的利潤率遠比零售或廣告收入為高,在亞馬遜去年營運收入的145億美元當中,AWS便佔了92億美元。

聽起來或許像瘋言瘋語,但亞馬遜很可能到2023年會成為5,000美元股票

蘋果:2022年估計現金流的13倍

接下來是創新皇者蘋果,約為華爾街分析師2022年每股現金流平均預估的13倍。值得留意的是,Facebook、Alphabet及亞馬遜具前瞻性的經營現金流倍數遠低於其五年平均值,但蘋果的13倍數值卻略高於其12倍的五年平均值。換而言之,蘋果的估值似乎比這些「便宜了」的FAANG股更為合理。

蘋果毫無疑問會繼續吸引一眾消費者狂熱追隨購買其無線產品,例如iPhone。蘋果一直有望於今年推出其首部支援5G的iPhone,但鑑於新冠肺炎中斷了供應鏈及蘋果新產品的生產過程,現在能否實現尚不得而知。無論如何,當蘋果支援5G的iPhone首度亮相時,我們應會迎來一波智能手機的升級浪潮。

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亦表示意圖將蘋果由產品公司,轉型至服務及穿戴設備供應商。最近,高利潤率的穿戴設備及服務以雙位數速度增長,久而久之應能幫助提高蘋果本已強勁的經營利潤率。

Netflix:2023年估計現金流的45.3倍

最後的一隻股票甚為「與別不同」,Netflix是FAANG五股中最貴的,其倍數為2023年預測經營現金流的45倍!

在競爭加劇的串流市場中,Netflix在提高訂閱用戶數目方面的出色表現無庸置疑。截至3月底,Netflix的連續訂閱用戶人數全球增逾1,500萬至1.829億,公司估計年中前的全球訂戶可增加750萬,獨家節目及先驅優勢確實為Netflix締造了奇蹟。

然而,Netflix進軍國際市場所費不菲,結果令公司要一直燒錢。即使訂閱用戶數目高於預期,Netflix今年可能仍會燒近10億美元的現金。由於Netflix直至2022年前都不太可能會產生正數現金流,其股價看來實在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