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自由文壇
如果我明天走了,有誰會真正想念我?
看到一篇很棒的文章,關於人生的價值,跟大家分享:
[如果我明天走了,有誰會真正想念我?]
作者 洪蘭
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笑容。
小時候寫作文時常寫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但是心中對光陰其實沒有感覺,尤其那時連「梭」是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寫上這句話,作文至少會有「乙」。
匆匆過了一甲子,現在知道它的意思了,但是卻感覺這句話還不夠真實,因為箭和梭是看得見的實體,而光陰從指縫中流失卻是無聲無息,完全沒有痕跡便不見了。
朋友傳給我一個日本銀髮族川柳比賽的訊息(川柳相當於我們的打油詩)。老人們以三行日文,寫下自己的老年生活,例如:
成對的碗,
一個給了我,
一個給了貓;
醫藥太進步了,
活得比預計的長,
超出保險年限;
現在能夠溫暖迎接我的,
只有坐便器了;
懷舊歌曲不會唱,
太新了;
剛剛太好吃了,
但吃什麼已經忘記了;
好不容易站了起來,
卻忘記是要幹什麼,
又坐了回去;
所謂年邁,
就是不斷增加藥片
和逐漸衰退的記憶;
以前走路必須抬頭挺胸,
現在走路必須注意腳下;
現在人生已經不迷惘了,
卻一直迷路;
不敢再做身體檢查,
每檢查一次,
就多出一種病;
有糖尿病,
卻沒有甜蜜的生活;
曾經打罵過的孩子,
現在溫柔牽著我的手;
照鏡子時,
感覺看到了媽媽;
睡個懶覺起來,
發現家人在
確認我的脈搏;
以前反覆確認還有沒有感情,
現在反覆確認還有沒有呼吸;
過去的心悸是為了愛情,
現在的心悸是犯了病;
飯吃八分飽,
還有二分用來吃藥。
這些詩句讓人哈哈大笑之餘,也不免反省一下,我們該如何來面對自己的老年?
老本、老伴、老友是晚年的必要,前二者往者已矣,已成事實,只有老友是來者猶可追。
其實,一個人生活也不一定要孤獨,成對的碗,一個給了我,另一個可以送給好友啊!
要有朋友,自己要先成為別人的朋友。
一起長大的朋友很寶貴。
人要不斷的問自己:「如果我明天走了,有誰會真正想念我?」
只要有一個人懷念你,你就沒有白活。
但是友情需要培養,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穫。
我剛去美國留學時,吃不起學校的餐廳,一個三明治 1.5 美元,一個漢堡 1.99 美元,同學說很便宜,但對新台幣 42 元換 1 元美金的我來說,還是很貴。我通常是吃花生醬三明治,花生便宜又有蛋白質,營養夠。
後來我發現不行,因為有些消息沒有跟同學在一起就不知道,例如老師的出題偏好、怎樣可以搶到儀器來用等等。所以只好一週二天跟同學一起去吃飯。
一學期下來,交到幾個好朋友後,我就約他們來我實驗室吃飯,我做蛋壽司請他們(做不起魚壽司),久了大家就自己帶三明治來我實驗室吃,我就聽到了小道消息,也省下了飯錢。
因此要交朋友,先要付出。早上早一點起床煮飯,拌點醋和糖做成壽司並不辛苦,獲得的友誼卻是長長久久。
多年後,我去美國開神經學年會,碰到一個同學(現在是名教授了),他說,他第一次吃到壽司是在我研究室,後來去紐約教書,雖然常去日本店吃壽司,卻覺得沒有在我實驗室吃的好吃,我告訴他,因為少了一味,叫做友情,他聽了哈哈大笑。
年輕的人純真,沒有勢利眼,所以友情持久。
但是只要真心待人,老了也是一樣。
若是老本允許,一月一次跟朋友上館子聯絡感情,若是荷包不允許,也可以請朋友來家包餃子。
以前做留學生時,大家輪流去各家包餃子,飯後一杯清茶,天南地北,聊到不知東方之既白,貧窮之交,友情更長久。
年輕時純真沒有勢利眼,所以友情能持久。
人只要健康,不必怕活得超越保險年限。
走路倒是必須看腳下,因為老人摔不得,一坐上輪椅,健康就走下坡了。
至於照鏡子看到自己變老,要記得馬克吐溫說的:
「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笑容。」
心態一轉變,人生就轉變了。
吃飯本來就是吃八分飽,另外二分不如留下來吃甜點,
一點甜的滋味讓自己心情好,心情好最重要,粗茶淡飯吃起來也似山珍海味!
三行詩很有趣,
哈哈一笑,青春不老。
只要盡力幫助別人,讓別人懷念你,你的人生就值得了。
*內容摘自《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一書
請走在我身邊, 做我的朋友
來生我們還要結第三次婚
結婚已有72年的老夫妻,93歲丈夫得知自己時間不多,提議臨終前辦了第二次的結婚儀式,他想到要給自己老婆最後一個驚喜。
於是與87歲的老婆在丈夫的病床前舉行了他們第二次的結婚典禮。
老婆沒有悲傷的說:『親愛的,來生我們還要結第三次婚…』
親愛的…來世…我還要再愛你一回 ….!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被西方媒體評為“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馬友友,居然沒有任何音樂學院的畢業文憑。雖然他已獲15個葛萊美大獎,卻一直拒絕登上領獎台。《時代》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馬友友是古典樂壇的寵兒,也是最受爭議的叛逆者。幾十年來,這位華裔音樂家走過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孤旅。而他的愛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樣,如天籟之音,充滿夢幻般的色彩………..
“一吻之賭”失掉初戀
馬友友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是音樂教育家,母親是歌唱家。4歲時,父親把他領到了大提琴面前,把巴赫的樂譜交給他。馬友友對音樂的痴迷讓人吃驚:兩年時間,他練琴的地板上居然被壓出了一片坑凹。
6歲時,馬友友來到美國,跟著名指揮家斯坦恩同台演出。演奏完畢,觀眾把瘋狂的掌聲送給了這位音樂神童。
幾年後,在斯坦恩的勸導下,9歲的馬友友決定進入正規的音樂學院學習。那時馬友友已經跟許多名家合作演出過,出了個人專輯,上了暢銷排行榜,已頗負盛名。但是,正處在青春萌動期的他開始放縱自己:他蓄起了披肩長發,開始曠課、抽煙、酗酒……
一個週末,馬友友在百無聊賴時參加了一個同學的生日派對。朋友同他打賭,誰能在晚上12點時得到一個叫吉兒的女孩的吻,那麼第二天他就可以獲得兩張NBA的入場券和一整塊外賣海鮮比薩餅。
馬友友對吉兒一無所知,只聽說她是才女,從小在歐洲長大。還有她因為外型酷似“芭比娃娃”有了“芭比小姐”的綽號。可是,當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時候,手心卻開始冒汗,這是“派對王子”從來沒有過的。然而,漂亮的女孩卻主動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兒,很高興認識你-YOYOMA(馬友友)。”
入夜,晚風有些清涼,吉兒給馬友友講起一個故事:“14歲生日的時候,我在維也納得到了一張音樂會的門票,那是一個大提琴獨奏會。大幕拉開後,是一個跟我年齡差不多的少年。在鋼琴的伴奏下,他老練地開始了演奏,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那天晚上我對父母說,這個才華橫溢的少年是我見過最性感的男人……
“我搬到了美國,到了紐約,試圖再尋找那個少年,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再也沒有查到他音樂會的消息了。直到有一天我聽說了他在朱麗亞音樂學院就讀的消息,你可以想像我的興奮……”
聽了吉兒的一席話,馬友友良久無言———那個少年之所以銷聲匿跡,是因為他正沉湎於各色派對和酒會中的緣故。12點到了,幾個朋友在遠處叫馬友友的名字,他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他想都不想就吻了吉兒,轉身離去。
第二天,馬友友得到了NBA門票和比薩餅,可是他一點兒都不快樂。而吉兒知道那個晚上的內幕後覺得很受傷。她給馬友友送來一封信,信中夾著那張她14歲生日時馬友友的音樂會門票。她只寫了一句話:“我後悔回到美國,你摔碎了我的夢。”
吉兒的信讓馬友友深受震動,一番痛苦思考後,他決心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1972年春,17歲的馬友友決定從朱麗亞音樂學院輟學。院長握著他的手不解地問:“為什麼要讓自己的音樂理想湮滅?”馬友友回答很簡單:“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沒有資格繼續做一個音樂人,我迷失了太久了。”
不久,吉兒要回歐洲了。馬友友聽說後趕到機場送行,卻沒有勇氣向她當面道別。飛機離去後,這個少年久久徘徊於機場外的草坪,眼中噙滿淚水。說起這段經歷,馬友友的母親說:“那是他的初戀。吉兒走後,他痛苦了一大段時間,甚至有一次他問我:有沒有辦法讓時間倒流?我告訴他沒有,但是我們可以重新書寫未來。於是,他考上了哈佛。”
哈佛邂逅重拾琴弓
轉眼間,馬友友在哈佛已經進入了第4個年頭。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習慣低頭思索走路的馬友友不小心撞到了一個人,他抬起頭的一瞬間呆住了。
“你胖了高了,而且換了眼鏡。”她平靜地看著他說。他張著嘴,什麼都說不出,他的手心又在出汗……
她就是吉兒,他們分手多年後竟又重逢。吉兒還是那麼熱情和大方:“聽說你在修人類學,這似乎跟大提琴無關呢!我修德文,剛剛入學。”與吉兒相遇後的那個晚上,馬友友一夜無眠。第二天一早,他把電話打到了吉兒的宿舍,吉兒的同室說她已回長島家中了。
吉兒到家後意外地收到了馬友友的信,裡面是那張被保存多年的音樂會門票。在吉兒當年的留言旁邊,貼了馬友友這樣的字條:“你離開我後,愛情和音樂似乎都從我的生命裡消失了。我放棄了大提琴已經快4年了,現在的我不知道還能否會拉琴。昨晚,我躊躇了一夜,我想要為你做一件事情,彌補我從前的荒唐和輕薄。我想了很久,覺得只有一個辦法:我要為你舉行一個獨奏會。請別拒絕我。”
馬友友為吉兒所舉行的獨奏會是在學院小禮堂舉行的。馬友友這輩子從沒有這樣怯場過,他調音許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個音符。吉兒在台下耐心等著,她發現馬友友的手抖得厲害,就走到了他的面前,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溫柔地問道:“親愛的,你擔心什麼呢?”馬友友憋紅了臉說道:“我擔心我演出失敗,你又跑回歐洲。”吉兒在馬友友的臉頰上輕輕地吻了一下,說道:“我哪也不去,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
馬友友受到了鼓勵,第一個深沉的音符終於從他的手中滑出。同樣是巴赫的《熱情》,所不同的是現在的《熱情》裡飽含著男人深沉的渴望。當音樂終於停下的時候,吉兒走上了台,俯身在馬友友的身邊說:“4年前的那個晚上,我曾經對父母說過你是我見過的最性感的少年。但是我隱瞞了一句話,現在我補充上,我要嫁給他!”馬友友的臉紅了,激動地抱住他的夢中情人,拼命旋轉。
1974年,在哈佛大學生的反越戰集會上,馬友友在吉兒的鼓勵下,正式拾起了大提琴。在那個上萬人的集會上,他那首優美動人的越南民歌《湄公河春望》和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依的《悲慘世界》震撼了在場所有人。演出結束後,會場裡一片寂靜,許久,大家才從他美妙的意境中甦醒過來,長久地歡呼著“YO-YOMA”的名字,如痴如醉。那次集會使馬友友深刻感受到了音樂給人們帶來的震撼力,他決定重出江湖。
愛妻助他走出陰霾
1978年,馬友友與吉兒正式結婚。兩年內,他們的一雙寶貝兒女相繼出世。吉兒放棄了在哈佛繼續攻讀數學博士的機會,做了一個賢妻良母。吉兒不僅是丈夫生活上的好伴侶,也是事業上的好幫手。她以自己旅行非洲時所見的叢林音樂卡爾哈利的節奏為靈感,建議丈夫大膽嘗試非洲音樂元素。一年後,承載著馬友友全新創作理念的《Meyer》獲得了該年度的葛萊美大獎。
同年,馬友友的4張新專輯全部打入了世界古典音樂排行榜。尤其是他的《巴赫靈感》專輯,由於對巴赫的全新詮釋風靡世界,被譽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界一個偉大改革,為古老的經典曲目賦予了新的生命。許多現代音樂評論家指出,馬友友的大提琴穿越了國界、戰爭、宗教,琴聲裡飽含了生命的激情和愛情的震撼……
20世紀90年代初,正當馬友友處於事業頂峰之際,卻遭受了一場重大的危機。而在最艱難的時候,讓他重新站立起來的恰恰又是他的妻子吉兒。
由於馬友友從20世紀80年代起,不斷地把世界各地的民樂、通俗樂甚至邊緣樂器都融入了他的創作,觸怒了嚴肅音樂界的保守派。1992年春,維也納國家劇院宣布取消與他簽訂的演出合約。同時,馬友友的恩師,也是他最依賴和崇敬的指揮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絕與他同台演出。電話中,他對馬友友說:“孩子,你在自以為是的軌道上滑行得太遠了,難道你想把古典音樂變成兒歌秀?”
馬友友無聲地放下了電話,被迷茫和孤獨徹底地打倒。那天晚上,他給遠在美國的妻子打了一個電話。吉兒第一次聽到丈夫哭泣,心都碎了。她推掉手頭的工作,飛到了丈夫身邊。
吉兒像母親一樣地摸著馬友友的頭說:“貝多芬說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你認為所有的古典音樂都是當時的民歌和流行音樂的最佳組合,你不願意我們的孩子和孩子們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音樂存在過!你沒有錯,這不是一個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賴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1999年,馬友友醞釀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專輯終於問世。經過曠日持久的論戰,葛萊美第12次給他“加冕”。2000年,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演奏主題曲,這首新古典提琴曲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音樂獎。2004年春,馬友友再次獲得43屆格萊美大獎。迫於公眾和媒體強大的輿論壓力,維也納國家劇院再次向馬友友發出邀請。
2005年春,馬友友在回答美國《時代》周刊專訪時說到他和吉兒的婚姻:“我慶幸擁有了這樣一位集美麗、智慧和愛於一身的女性為伴侶。我們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誰離開誰都不是琴,都不成音樂……”(據《婚姻與家庭》詹蒙/文)
Yo-Yo Ma – The Mission – Gabriel’s Oboe/The Falls
https://youtu.be/ONHfSVCTf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