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靈修

英德關愛團 ~ 吳李金麗

2006年12月23日的清晨,我們來自10個家庭的15人,踏上關懷祖國的路上去。目的是探訪國內老人院,分享主的愛;探訪國內棄嬰孤兒院,體會耶穌喜愛小孩子的心;探訪山區農村家庭,讓團友體驗當地民風與貧窮,與山區家庭分享聖誕節的喜樂,參加望埠教會成立慶典,見證神恩浩瀚,更重要是與基督耶穌同心同行,走遍各城各鄉。又遊覽國內名勝,讚嘆神創造奇工。

今次的主題是「5M及二命」的人生。所謂「5M」就是敬拜(Magnify)、成長(Maturity)、團契(Membership)、服侍(Ministry)和宣教(Mission);「二命」就是大誡命及大使命。整個行程的設計,就是圍繞這個主題,讓團友實踐5M與二命的人生。當我們回顧時,團友們都覺得獲益良多,經歷神恩浩瀚,生命境界得以擴張。衷心感謝神,祂大大的尊榮我們這班卑微的人,願榮耀歸給那坐在天上掌權的父神。下面是部分參加者的心聲。

張貴才(爸爸):最難忘是行李被扣留查問,花了很長的時間,感謝神,我返回香港境,再次過羅湖關,結果,帶給老人院的所有禮物都順利過關。當與老人接觸時,感到很心酸,老人院設備十分簡陋,沒有人資助,每人每月的伙食費才40元人民幣,真不知他們如何生活。最開心是認識了本團的團友,大家都懷有一個心志,關心國內的同胞,與他們分享福音的好處。

——————————————————————————–

黃偉(爸爸):山區雖貧窮,但小朋友活得開心,他們沒有昂貴的玩具,但有一起成長的朋友,整天結伴打成一片,他們從大自然中尋找樂趣。香港的小朋友沒有這樣的玩伴和友情。

張淑婷(媽媽):我們探訪山區的家庭,跟一位婆婆到她家,雞蓬原初沒有公車,這位婆婆每個主日就是一大清早步行4小時到教會崇拜,然後又步行4小時回家。我深深被她渴慕主的心所感動。她的丈夫曾有一段時間離開神,2004年4月清明節那天,他大聲的說要去拜偶像,看看神會如何。結果,5月發現有腸癌,這位婆婆很有耐性和用愛心照顧丈夫,告訴他:「寬路和窄路,你要走窄的哪條路,這才是引你到天堂的路。」後來丈夫去世了,婆婆靠主的恩典生活下去,常常為主作見證。

黃展凝(女兒,8?):我幫婆婆煮飯,把柴放進火爐中,真的很有趣。我們又踢毽子,很好玩。我送給小朋友禮物,他們急不及待的打開。老人院的公公婆婆很健康,他們有自己的菜田,每天淋水除蟲,很辛苦,但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最開心遊覽寶晶宮,因為師母叫我們比賽,我們很努力的作,結果我們得獎,有雪糕吃。

——————————————————————————–

周鎮和(爸爸):參加望埠教會成立典禮感受良多,來自溫州的陳牧師的講道深深激勵我要去傳福音。

——————————————————————————–

郭德威(爸爸):印象最深刻是探訪山區家庭,一路上有10多位小朋友跟著我們,我派給他們小禮物。兒子分享他覺得自己很幸福,使我很感動。他真的進步多了。

柯少英(媽媽):我較早前骨膜發炎,一直擔心行程中腳會痛。感謝神,幾天的行程,腳沒有痛,可以順利完成4天的旅程。最感動是大灣教會牧師及弟兄姊妹的款待。最難忘是山區兒童沒有父母照顧,父母多出外工作,一年沒有幾天回家,孩子則交由公公婆婆照顧,然而,這些孩子卻能快樂地生活。

郭文俊(兒子,14歲):山區小朋友生活困苦,雖然天氣寒冷,他們沒有鞋,赤腳走路。我覺得自己很幸福。最開心是遊覽寶晶宮和吃了蝦餃燒賣。

——————————————————————————–

羅學勤(兒子,10歲):探訪山區家庭時,看到很多雞、狗和牛,我到處追牠們,很開心。當吳師母為我祈禱完畢,我覺得神來到我們的房間,與我們同在,真的很神奇。食物很好吃,我吃了5碗飯。今次團我收獲豐富,買了高達模型,又有珍珠店的老闆送我一條珍珠項鍊,作為媽媽的禮物。

——————————————————————————–

吳家駿(兒子,24歲):山區小孩子很容易滿足,小小禮物便高興不已。我很想幫助他們脫離貧窮,認識神。山區的孩子在沒有父親的陪伴中成長是不好的,我為他們難過。我們與山區的信徒交通時,發覺他們雖然貧窮,對神卻是一片真心,沒有埋怨神偏待他們,不與我們作比較。山區信徒重人情,用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朱長老給我很大的激勵,我從他身上學習如何事奉神。望埠教會成立見證神恩典浩瀚。

吳慧心(女兒,23歲):見到山區孩子缺乏父愛,很想擁抱他們,可惜接觸的時間很短,只能為他們代禱。他們雖然貧窮,卻熱情地招待我們,還送花生、地瓜和芋頭給我們。離別時,他們天真的眼神,依依不捨的與我們告別。希望神的愛滋潤他們。這次的一連串探訪活動,有很多地方官員出席,相信是神作工,我深深感到要珍惜生命,努力與神同工。

——————————————————————————–

彭生荃(丈夫):最難忘是車上練詩、報佳音、探訪公公婆婆。我們雖然唱不好,但公公婆婆很開心。這是有生以來拍最多手掌的,因為有不同的官員分享。我們跟秋菊姊妹探訪幾個家庭,最後在秋菊家中晚膳。這位姊妹有心讀神學,奉獻一生事奉神。真希望神興起更多年青人事奉神,因為見到教會多是年老姊妹。最開心是看見學勤找到高達模型時的興奮之情。

杜悅顏(妻子):我與外子身體抱恙,小組不斷為我們祈禱,結果身體很快痊癒,晚上又睡得好。起初,擔心這是親子團,我們還未有兒女,未必適合參加,想不到兒女可以是成人。學勤與翰星只是小學生,沒有父母陪伴,卻獨自參加,欣賞他們的獨立。欣賞吳師母很用心培育小朋友,給他們發揮的機會,承擔老人院的表演節目。在探訪山區家庭時,擔心不知如何與他們相處,幸而學勤與我們一組,他很快便令我們輕鬆起來,帶給我們很多歡樂。

——————————————————————————–

杜翰星(兒子,12歲):這是我第一次獨自去旅行,印象最深刻是探訪老人院,婆婆帶我們參觀她種的菜,讓我認識很多不同種類的菜。在另一間老人院,我跟一位婆婆談話,她告訴我每當她去孤兒院探望孫兒時,她很開心。原來開心不用花錢,只要看見心愛的孫兒便開心。我最大的收獲是買了一架遙控警車及高達模型。

得的更豐盛 ~ 良善

得的更豐盛 ~ 良善

拿著一杯滿滿的啤酒,呷了一大口,皺著眼眉說道:「什麼僥倖?呸,我下了苦功的,刨了整份馬經,做足工夫!」他很不屑地反駁賭博是講僥倖博彩的講法。「哦!對你來說不是吧。但就算做足工夫投注,你有把握一定會贏嗎?博彩心態豈不是投機?博彩又豈不是求僥倖嗎?試問,哪個賭博的人不是心存僥倖?」傳道者回應。於是你一言,我一語……背後反映了大家對金錢的看法,南轅北轍,談不攏並不足為奇。

一.拜金主義

拜金主義是金錢至上,態度擺明是「有錢不是萬能,但無錢則萬萬不能!」這是超現實的實際主義,危險至極,容易變成「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最可怕是整個人生價值觀,都以金錢為衝量的標準。難怪新聞報章常常報導,那些貪官污吏巧取豪奪、中飽私囊的厲害手段。據聞鄰埠新開幕的賭場,一週內賣出數十億元的籌碼,其中不少是來歷不明的黑錢。

史上最大的貪官,要算滿清的和坤,幾乎擁有國家財富的一半。現代貪官也動輒斂財數以十億計,已故的前菲律賓總統,幾乎一半國庫是屬於他私人的。最近,中台間也因著貪污挪用公款,掀起罷免總統事件。而家庭中的錢財糾紛,最為街知巷聞的是已故粵劇名伶遺孀,因著遺產與子女對簿公堂!當錢財成為惟一或最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標,什麼仁義道德、禮義廉恥,甚至親情友情愛情,都不在乎了。發達致富的夢想便佔據了整個心思意念。所以,現代人都渴求「快錢」、「橫財」,最好是一蹴即至,各種快速致富的途徑,例如六合彩,使現代人——尤其基層人士——趨之若鶩!這樣被金錢奴役控制的人,真是可悲、可憐,更是可怕。

二.成功主義

成功主義是崇尚金錢,同時追求各種利益。金錢是通往名利權力地位之途。現代人喜歡雙贏、三贏,甚至樣樣事物全部都贏(sole win)。這些人很精明,十分明瞭金錢的價值和用途,有時很厚黑很勢利,是見風轉舵的「世界仔」。他們可能是政客、總統、官員、議會、營商者,或是行政總裁、各行各業不同的投機者。金錢是財富,也是達成某種目標的工具。只要成功,成為人上人,金錢可以成為媒介。近年流行「窮爸爸富爸爸」式的追求第一桶金,財來自有方!一時成為時尚風氣。

美國《福報斯》每年選出的世界級富豪榜,都是令人欽慕崇拜的對象。難怪那些富豪名人成功之路的個人自傳往往賣個滿堂紅,他們的成功榜樣,是人們模仿的對象。例如常被人引為佳話的,是某富豪不放棄跌進溝渠裡的一元硬幣,卻賞了十大元給那為他千方百計,盡心盡力拾回硬幣的伙記!

這樣做,是珍惜金錢,還是愛惜下屬呢?從經濟角度來看,就是贏盡每一分每一毫;至於從社會心理學來看,連情感金錢(relational cash/currency)也一併盡收個人名下!所以若問他們喜歡金錢嗎?答案「是的」。但同時會強調,金錢真的極有用、很管用,十分好用。另一方面,他們更喜歡賺錢的感受,並能夠利用金錢達成種種心願的滿足感。

三.金錢和平主義

這是屬於高尚的金錢和平世界觀。這類人也許有點自鳴清高,看金錢是銅臭,像炸彈能帶來無窮的殺傷力,所謂「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六17),能叫人喪失本性,迷失自我,萬劫不服。但同時,深感金錢是中性,如水能載覆舟,如火帶來溫暖、熱能但又可焚身殺己。善用金錢,發揮金錢來建立人、造福社會各樣福利事業、賙濟窮人、支援弱者,這才是真正擁有錢財的人。

世界首富電腦企業家蓋茲,全身投入慈善基金管理工作;第二富豪投資家巴特菲,捐出近半財富從事慈惠事業。他們大有賺盡天下財富,卻同時做盡天下慈善工作的豪情壯志!華理克牧師於2004年捐出1300萬美元,又將他收到的900萬美元的版稅全然奉獻,現在他是過著十分之九的奉獻生活。然而,金錢本身就應為人類帶來恩澤、溫暖、和平。持著金錢和平的人,不抗拒金錢財富,但同時常保持均衡心態,像聖經說「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林前8:15)。既擁有又有餘時,便當與人分享。昔日神吩咐以色列人,有餘的當向同胞分享,像守節期的羔羊,吃不下便得餽贈並與鄰舍共享;有借貸的,不可高利貸,不應連他養生的也奪去;做主人的,要讓奴僕有安息年等等。金錢以外,還有很多高尚情操,有價值又有溫情的事。

你屬於那一類型呢?作為基督徒,我們不必像聖法蘭西斯的赤貧、甘貧,甚至神貧,作修道式的苦行憎侶,或像清教徒般過著返璞歸真的原始生活。我們並不謝絕財富,但不強求富有,更不把瑪門(金錢)奉為主為神。因為一切的豐盛都在基督耶穌裡!(參西一17-19),得著基督,便得著一切豐盛了。

聖經中的金錢觀 ~ 楊偉明

聖經中的金錢觀 ~ 楊偉明

金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出生至死亡,衣食住行都需要金錢。人成年後,便要工作賺錢,以求自己及家人得著溫飽。金錢本身並沒有甚麼能力,是在使用者手中才產生能力。可悲的是不少人卻成為金錢的奴隸,連自己的性命也置諸不顧。他們的價值觀不是追求足夠生活所需的金錢,而是要賺得更多、更多的財富。這是出於虛榮心,以為擁有的數字就是可誇耀的成就。這種難以解脫的感覺,成為他們所想所求的願望,結果一生被金錢所操控。

基督徒也不例外,生活中都需要運用金錢。感謝神!我們有聖經教導有關金錢的觀念。信徒的生命是以神為首,在地上擁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賜的恩典。雖然信徒各人擁有的財富不同,但我們卻學會知足常樂,不互相比較。這樣大家都可以享受主賜的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神賜豐足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23:1)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經歷主耶穌所教導的禱文:「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6:11)感恩的心會帶領我們朝向神,不再自我中心,成為金錢的奴隸。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6:24)如果我們忘記了厚賜恩典給我們的神,而以金錢為首位,生命必會招至虧損,失去神的恩惠。

「你們不要求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掛心;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路12:29-31) 慈愛的天父深知我們的需要,祂必將最好的賜給我們。如果我們信主後,仍以自己的能力和所擁有的為依歸及榮耀的憑據,至終必失去平安與喜樂!

主耶穌教導跟從祂的人:「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甚麼益處呢?」(路9:23-25)我們要跟從主耶穌,一切自己所有的已經成為次要的。

萬惡之根

基督徒在金錢掛帥的世界中,很容易陷入深淵而不自覺。最佳的方法是從聖經中學習怎樣勝過金錢的誘惑。主耶穌教導信徒有關金錢的觀念:「……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接著又說:「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路12:33-34)

隨著個人的貪財慾念,信仰就很容易動搖。聖經教導我們,要將心仰望永恆,不然生命必定虧損。保羅提醒信徒:「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9-10)

貪財是萬惡之根,貪財引起的罪惡不停在社會中出現,人為得到更多的金錢,不顧誠信,巧取豪奪。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禍患:就是財主積存資財,反害自己。因遭遇禍患,這些資財就消滅;那人若生了兒子,手裡也一無所有。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傳5:13-15)今生的生命富裕,只是短暫的期望和享受,將來如何才是最重要的。

「貪」字到頭來是「貧」,我們窮一生的爭奪,結果一無所有,有甚麼意義呢?

心存知足

真正的滿足不在乎金錢的多少,乃是心靈的平安與知足的心。自高自大的虛榮感只會叫我們遠離神,倚靠祂的心卻使我們得著更大的福樂。

「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6:17-19)那所得著的不是你的,乃是神賜給你的。所以運用得宜才是基督徒處理錢財的要則。

「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6:6-8)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3)

金錢不能保障我們的健康、快樂,它亦不能永存。所以我們的心要轉向神,倚靠衪得力,勝過世上的誘惑!「欠缺」或「有餘」並非最重要,神才是我們一生的主。祂會信實供應!

在十誡中,神命令人不可「貪」:「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20:17)因為神知道人的心,若對所擁有的仍感不足,一定損人利己!信徒必須認定,神賜與的是祂的心意,而且衪供應的是足夠有餘。

真正的富有 ~ 吳庭樑

令人迷惑的金錢世界

現代人對金錢的慾望、對財富的追求、對豐裕生活的崇尚、對富豪的羨慕、甚至對蠅頭小利的角逐,已到了泛濫的地步。助長這些風氣的,是建立甚麼商貿港、金融中心,重商輕文,事事經濟資本掛帥的社會。每年報章選出十大、百大富豪榜;娛樂界刻意展示藝人的豪華生活,名貴跑車、巨鑽、名牌服裝。每年公佈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也是強調某院校生初入行收入最高!另外,每年報章也列舉納稅款最多「打工皇帝」,是大財團的總裁、保險業界的頭目、地產界名人等。最可怕的是公營機構,像醫院、學校、房屋政策,志願服務群體如社區中心、老人院、青少年外展等等,近年也事事講求成本,搬進了商界的營運方法,彷彿事業的存在價值、成敗果效、招聘員工,以致受歡迎程度,都以一盤生意所賺獲的金錢來衡量!還有,多年來城市賭博風氣漸長,隨著賭波合法化,投注站早已進駐電子絡網、電話、手機,使人無法抗拒。背後的理念,仍脫不掉金錢財富是繁榮社會,高一等人膜拜的圖騰!凡此種種均塑造著社會整體的金錢觀念和個人價值觀,多麼令人心酸和慨嘆。

偏差的金錢觀念

傳統的金錢世界觀,如今仍流行不悖。像新年的祝福語「恭喜發財」、「大吉大利」、「大富大貴」,民間的「笑貧不笑娼」、「有錢駛得鬼推磨」、「升官發財」、「福祿壽全」。處世之道的「窮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現代版的「金錢萬能」、「金錢非萬能,但無錢萬萬不能」。有了錢便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受人景仰和崇拜;有利有名又有權勢,可以呼風喚雨,出入豪門政界,既是名利兼收,又盡情滿足個人欲望!在這種觀念的充斥之下,難怪不少初出茅蘆投身社會的年青人奉為人生打拼的坐標,「發橫財」、「盡快賺第一桶金」、「錢找錢」、「不甘後人」,帶來的禍害無窮無盡。不少把財富金錢奉為第一的人,甚麼都是一場交易,變得無親無義、六親不認、不擇手段、不管別人生死。這種極度個人主義和中心色彩,人是涼薄、浮誇、虛榮、侵略、排除異己的,更易入歧途。此消彼長下,甚麼社會公德、義務、倫常道德都不再重要了。聖經說:「貧財是萬惡之根」,使不少人沉淪滅亡(參提前六9-10)。

正確的財富觀

面對這種潮流風氣,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基督徒父母多麼需要好好應用聖經真理來教導正確的金錢觀:

一、真正的財富是神所賜的

信徒和教會富裕,可顯出神是豐富的神,且看這「天父的世界」,是多麼美麗豐富。擁有錢財並不是罪惡,但用不正確途徑獲取錢財,卻是神所厭惡的。當家道豐富,或獲利富起來時,要記得歸榮耀給神。一切豐富都在神的手裡,神的富裕不在那些可朽壞的錢幣上,卻在所創造的大自然中、在人性真美善內、在遵行公義,樂善好施行憐憫上。(參彌六8)。

二、真正的富有是善於運用金錢名利權勢

擁有財富不是數字多少,而是懂得借用金錢來增值,來回饋社會,造福人群。在領受一千二千三千銀子的天國的比喻中,正刻劃了善用神所賜的才幹、恩賜甚或財富的智慧來(參太25:14-30)。錢財可以換取榮華富貴的享受,同樣也可以惠澤有需要的人:窮人、病者、文盲等無助弱勢社群,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三、萬物都是從主而來,我們應把所得奉獻給主(參代上29:14)

「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神可以叫人興起,也可以叫人降卑,我們在神手中只是泥土,祂是陶匠。我們可以容讓青年人營商,走向競爭的商業世界,畢竟家庭、教會只是溫室,青年人需要磨練、考驗。但也許該記住約翰衛斯理的提醒:當你們「拼命賺錢時,也當拼命地奉獻」。惟利是圖的「利」,是「利」及神的家、神的國度,叫神的名傳揚,人人都尊神的名為聖,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四、當積儹財富在天上(見太6章登山寶訓)

背後教導的重點是「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世間財富是短暫、易變、升跌和容易消逝,惟有天上的財寶有永恆的價值。歷來教會持守的是福音工作:為主作見證,服務社群,領人歸主,還有結出滋潤人心品格的果子:仁愛、溫柔、和平、恩慈、信實、良善、忍耐、喜樂、節制(參加5:22)。

五、主耶穌說,財主難進天國(太19:33)

「少年的官」的故事,是時下滿懷憧憬的年青人的寫照和勉勵。當趁著你年幼,記念創造你的主(參傳12:1)!若物質名譽財富叫人離開教會,遠離神和弟兄姊妹,那就該衡量價值取捨的次序了。金錢不能贖回親情,買不到真正愛情和友誼,更不能換取生命。人一世,物一世,但「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生命」,又有何終極的益處呢?

青少年的消費模式 ~ 方高偉嫻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需求也不斷發生變化,今天的青少年已經是一個有相當購買力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並不局限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層面上,在更多情況之下體現為一種群體感染文化。他們對潮流有敏銳的觸角,熱切追求新穎、時髦、美觀及個性的彰顯,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接納。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青少年不斷被琳瑯滿目的商品所吸引,被五花八門的傳媒廣告所刺激,他們的消費心理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影響,非理性和感性的消費特徵亦被強化,若青少年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導和幫助,就可能沉迷在這種非理性和感性的消費中而不能自拔。在有父母給零用錢的情況下,變得不懂節儉之道。習慣於大手大腳花錢,沒有形成儲蓄的習慣,一旦達不到自己的購物欲望,很可能會通過其他途徑來滿足自己的慾求,甚至可能出現鋌而走險的行為,如盜竊、搶奪等犯罪行為。

青少年的消費能力

綜合香港明報報導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研究調查結果,青少年每月可動用的金錢中位數為401元至600元。

青少年的消費特徵

需求與支付不平衡的消費心理及行為形態:原因是青少年長期依靠家人給金錢過活,雖然在購買力上較缺乏支付能力,但消費需求的表現較少受到限制。
青少年普遍追求新穎、時髦、美觀和富個性的商品,與父母和祖父母一輩所注重的堅固耐用等傳統消費觀念並不相同。他們缺乏儲蓄「以備大事之需」的觀念;相反,較注重生活享受和及時行樂的消費方式。
年紀越小的青少年,他們的消費模式受同輩的影響越大。
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及有兼職的學生,他們對家庭的壓力愈加抗拒,不會因家人反對而放棄購買喜愛的東西。若喜愛的產品價格太高,便會放棄不買。
傳播文化對青少年消費取向的影響

青少年每天都被琅琅上口的電視、電台廣告和觸目可見的海報、燈箱、廣告牌催眠;互聯網更大大提高青少年接觸世界各地多元化資訊的機會,影響他們的消費方式、審美和生活評價。廣告使青年消費者的需要和慾求之間的界限不斷模糊,青少年不斷被各類宣傳廣告刺激和操縱,產生購買的感覺及行動。同時,廣告效應亦彰顯了炫耀消費心理,使青少年以為消費是表現地位、身份的手段及出人頭地的標誌。

青少年的理財態度

香港一項調查顯示在546位15至29歲的受訪者中,有77.7%有儲蓄習慣;在250位受訪學生中,則有76.4%有儲蓄習慣。但正如前面所述,部份青少年會先使未來錢,在預計「自己無錢找咭數」的情況下,有21.2%青少年會照樣「碌咭」用錢。此外,上述機構在1999年所做的同研究亦顯示在521名18至34歲的受訪者中,有一成半曾經試過「碌爆卡」及「為找(支付)卡數問題」而感焦慮,從中可窺探出有部分青少年尚未有完善的理財之道。

青少年的消費活動

香港青少年在購買衣服鞋襪和到卡拉OK消遣有較高的花費或參與率。而花費在購買參考書和消閒刊物上則較少。有較多零用錢只會造就青少年消遣的機會,但對於那些只顧玩樂的青少年,無限制的金錢供應無形是強化他們這方面的習慣。

青少年的消費心理及行為特徵

在消費觀念層面上,青少年是理性的:他們認為買東西最主要的是注重產品的質量與價格,在購物時會對比較價錢,會待商舖減價時才購物。也會客觀分析自己的需要,在購物時會詢問親戚朋友的意見。
但在真實的消費選擇過程中,感情和非理性佔據了重要地位。他們會經常因為看了某廣告,而去買東西,或買了很多用了不久便不再用的東西。
建議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變動和轉折最大和最迅速的時期,也是社會環境的變化最為敏感的時期。青少年的心理尚未成熟,消費意識也表現出過渡期的多變和易受外界影響。青少年是一群好奇和創新的消費群體,儘管他們在經濟上尚未獨立,手中掌握的金錢有限,但卻是消費創新的主力軍之一。

1心靈需要更重要
有些父母以為物質和金錢可表達對子女的愛,但過分充裕的物質享受反會使孩子的心靈變得脆弱,不懂珍惜擁有的東西。故此,好好和孩子溝通,關心呵護他們,比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更重要。

2教導正確理財之道
調查結果顯示,零用錢越多的青少年,越不懂得審慎地消費,這正反映家長缺乏教育子女用錢之道。要知道人有無限的慾望和需求,在不懂平衡個人慾望和支付能力的情況下,往往會作出種種陋習性消費行為,甚至非法行為。所以,父母不應完全滿足子女無限的慾求,反而要教導他們節制的重要性,其中要求他們作定期的儲蓄是較好的引導方法,這可訓練青年限制自己的消費。

3審視真正需要
傳媒對青少年的消費產生很大影響,廣告主角往往成為青少年的模仿對象,他們不斷標榜品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成功突出的標誌。缺乏理性消費態度的青少年往往會誤入廣告的陷阱,胡亂消費。故此,我們應該協助青少年分析和審視自己真正的需要,免受廣告一時刺激而作出不理性的消費行為。

4以身作則
成人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對青少年影響很大。父母懂理財之道,往往是子女學習的榜樣。故此,作為父母應該言傳身教,加以正確引導。

5健康自我形象
時下青少年喜歡用新產品,名牌貨品,標奇立異,從而炫耀自己的個性,以表示自己與眾不同,有超卓的身份和地位。在功利主義的薰陶下,他們往往因達不到這種目標,自尊心受到損害,失去自信。故此,我們應該提供更多指導,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從達到其他更有意義的目標,獲取他人的認同和肯定,增加自身的價值,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希望社會工作者、家長和老師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對青少年進行培育工作:

1.在合理的情況下,教導青少年理性的以最合理的價錢換取高質素的消費品。

2.父母不應以物質和金錢去表達對子女的愛,而應積極的關心和關顧他們,滿足他們心靈上的需要,。

3.父母應當教導子女儲蓄,培養他們節制、節儉的習慣。

4.父母應和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在恰當情況下,讓子女瞭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懂得體諒父母。

5.協助青少年分析和審視自己真正的需要,免受廣告的剌激而作出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6.教導青少年不應只顧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必須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作者為福音證主協會家庭事工副總監,《天倫樂》主編)

註︰

明報(25/3/2000)報導,一間調查公司在1999年10月至12月期間進行了一項有關亞洲區青少年的生活形態和消費習慣的調查,在本港訪問了414名年齡介乎7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結果顯示,他們每星期的零用錢達151元,而每人全年的平均消費達8,700多元,居亞洲之冠。
《穗港澳青少年消費模式》三地比較研究報告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2002年4月,頁7。
《青少年消費心理特徵分析》,劉燕,青年研究第5期,1999,頁38-42, 48。
《看當代青年的經濟理性》,夏業良,中國青少年研究第5期,1999,頁27-28。
《從消費模式探討青少年價值觀》,香港青年商會1994年主題工作計劃,頁15。
同上。
《現代廣告與青年消費文化》,鄭欣,中國青少年研究第2期,1999,頁40-44。
《青少年意見調查系列(三十)》,香港青年協會,1995,「青少年對儲蓄的看法」。
《青少年意見調查系列(七十)》,香港青年協會,1995,「青年人看『先使未來錢』」。
《穗港澳青少年消費模式》三地比較研究報告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2002年4月,頁34。
同上,頁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