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靈修

具時代感的伉儷團契 ~ 吳庭樑

「標籤!標籤!」

伉儷團會議上,老陳氣沖沖地說:「大家有沒有收到批評的意見?」「我們被標籤啦!」甚麼?被人label了?是怎麼一回事呢?「別人說我們伉儷團是飲食團契!不務正業,只顧吃喝玩樂。」甚麼樣的批評啊!是否過份並語帶尖酸刻薄呢?不過,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值得大家談談為何會給人留下這種印象和觀感,也得好好反省。

職員小王回應:「哈哈!必定是老陳你上次搞的會餐活動啦!」語氣半帶玩笑,可能想緩和氣氛。「高級酒店Bar-room、白色餐桌、鋸牛排、紅餐酒、水晶燈光、Band隊伴奏……我都說來一瓶便宜的『波爾多』(Bordeaux)佐餐酒就好了,不用甚麼Grand,Premier Cru特級酒啦……」

老陳臉色隨即變紅:「嘿,當時大家都沒反對呢!酒店經理是團長的老友,價錢六折,還想怎樣?」

「好了好了,慢慢再說吧,難道真是因為那次的餐會嗎?」團長阿劉問道。

在場的夫婦們大都點頭稱是。王太說:「我想是吧!當時我是列席的,讓我反映一下。我也聽到教會不少人對我們伉儷團頗有微言,都是圍繞著我們所辦的活動。餐會固然是其一,另外也說我們高檔、高消費、豪華,特級等等。」王太「收集資料」果然有一手。

書記李生翻閱記錄,提醒大家:「根據記錄,這大半年來,我們辦了一次酒店餐會,一次海鮮團遊船河,這次是看中華白海豚;另一次行山,大霧山到錦田跳蚤市場;還有兩次專題講座,親子樂和如何促進夫婦關係,講員是大學講師,基督徒臨床心理學家;復活節夫婦營會一次。一共六次聚會。」

副團長劉太說:「讓我們繼續探討,究竟我們是否真是『飲食團契』呢!」於是,各人發表其意見和看法。談了半天,現綜合如下數點:

飲食與傳福音
伉儷團不單是飲食團契,更是傳福音的團契。首先能夠吃得開、吃得起、吃出個樂趣,同時也吃出個福音來,是團契的宗旨。既然大部分團員都是中產階級,是專業人士、有汽車、有洋樓,平日也會出入較華麗的會所食肆,順利成章吸引相同背景的新朋友。福音對象也集中這類群體。就如酒店餐會,並非假借傳福音名義,實實在在也是傳福音的,看回當晚的回應表,大部分都表示好感和樂意參加團契呢!去看海豚是親子家庭樂,行山、甚至專題講座也是福音預工,大家都不忘邀約新朋友。也許一體兩面,既可傳福音榮耀神,也惠及各團友享受各式聚會。近日更有團友提議組團前往「聖地行」。若經濟能力和時間都許可,何樂而不為呢!

樂而不淫,盡得其樂
據團友夫婦內部回應,也表示很享受各種聚會。例如那次專題談到建立夫婦關係,講員風趣幽默的分享,具體實例和教導,令各人如浴春風,獲益不淺。團友張生夫婦因此突破了冷戰,後來夫婦營會中更重新立志,在眾人面前分享見證,相當感人呢!雖然交通及酒店營費,倆人需約一千元,誰能說不值得呢?另外,親子家庭樂又是精采的項目,遊船河看海豚的收費相當合理,由本地旅行社代辦行程和晚膳,也頂自在和輕鬆呢!

三.飲食靈性,兩者兼顧

以事論事,今天搞團契聚會,建立信徒,吸引新朋友,高檔的活動可確保較佳的質素,才會吸引現代家庭和夫婦。若因而領人信主,對教會產生好感,也算物超所值了。相比坊間某些上流社會,甚至異教人士主辦的活動,我們並不算奢侈了。當然,教會不是要跟風,教會不是社團或康樂團體,團契聚會的屬靈培育也是首要的專項。只是所設計的週會,大家要求是高質素的。就像團契查經聚會,必定是由傳道同工悉心預備最好的材料,職員和組長必須預先查考和充分思考和設計分享問題,務求盡善盡美,帶給團友最好的裝備和教導。同樣,伉儷團也對每位職員組長有相當高的要求,例如:肯承擔委身,放下自己,願意接受裝備,栽培及關顧團友,樂意傳福音,帶領新朋友。故此,我們理想的目標是:追求卓越,榮神益人,建立有特色、具時代感的伉儷團契。

伉儷團契樂意聆聽及參考其他弟兄姊妹的意見,接受別人的提醒,虛心檢討和反省。務要精益求精,同時歡迎所有人前來觀摩,了解和參加聚會。伉儷團是為每位已婚人士而設的,願主賜福與你們。阿們。

真正的依靠 ~ 葛琳卡

現代人缺乏價值取向,不知如何為自己做一個合適的選擇,由面對每天怎樣運用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及至選擇甚麼學校、興趣、學科、工作、事業及配偶等,都覺得迷惘!往往以別人及社會的標準和價值觀成為導向!

人若缺乏安全感,不認識自己的價值,往往就將自己出賣給一些給予自己安全感的東西:金錢、成就、名譽、權力及名牌等。最後的結局,就如聖經所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16:26)

缺乏價值取向是反映人對自己的不信任,不知道自己需要甚麼,相信甚麼?也反映內心缺乏安全感,需要抓住實質的東西,然而,那些似乎抓住的東西,是否真的如此安全?相信大家都會有此經歷:當身無分文的時候,能有一份工作已經很高興,不計較多少錢,然而達到之後,又覺得自己職級低微,在別人之下,於是發奮圖強,更要升職加薪,每一次的成功卻換來下個追求的目標,貧者如此;富者更如此。

聖經說到一個財主,田產豐富,恐怕沒有地方收藏,於是另蓋一個更大的倉房,然後對自己的靈魂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喫喝快樂罷!」他的快樂不會維持很久,他可能又被另一個憂慮所挾持,怕失去他所擁有的,怕出產不能持續豐富。所以外在擁有的安全感並不安全,會隨時失去或不停去追求更多,就如故事的結尾,神對那財主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12:16-20)

若虛空的生命想用一些東西去填滿,至終還會失去。聖經的傳道書有這?一段話:「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都是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會1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傳1:2-3)

如果人的安全感不能從外在的成就、表現、金錢、名譽等得到,又從何而尋呢?人的安全感是從自己的關係和身份中去得到。如果當年未能從父母身上得到肯定和認同和接納,便成為對自己的不肯定和不接納,導致很想透過名利地位找尋那份肯定,最後仍然活在幻得幻失的境況中。

利用外在的東西作為自己的安全感,反而會被捆綁和控制。聖經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今世富足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6:10-17)

抓住不可靠東西的結果是虛空,但抓住厚賜百物創造天地的神卻是實在的,所以「你們存心不可戀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棄你。」(來13:5)神對我們不離不棄的愛才是我們真正的倚靠。神的愛是無條件的,不論我們的表現、能力、外貌如何,祂的接納和肯定就能成為我們的安全感,改變我們的生命,從恐懼變成剛強(提後1:7);從黑暗變成光明(約壹1:6-7),和從喪膽中活出盼望(林後1:8-10)。因為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作者為百歐拉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維真神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福樂神學院婚姻家庭輔導碩士。)

道德商數 ~ 吳李金麗

一則駭人的新聞

2006年10月23日報載一則新聞,四名中五同學在平台公園商討校運會節目表演。3名少年向他們索取香煙,同學們表示沒有,這三名女童隨即不滿地以黑幫術語盤問對方:「咁寸,你邊瓣架,有無跟人﹖」同學們一時間被問得啞口無言。剛好有3名年僅6、8、9歲的女童途經,見狀亦「狐假虎威」的向中五的同學說:「為什麼不出聲?是不是想被人打,信不信我『吹雞』找人打你!」這樣的喧鬧,引來童黨圍觀叫囂,恃著人多勢眾打傷兩名男生後四散逃去。兩男生遭童黨圍毆至遍體鱗傷,幸而傷勢不嚴重,由救護車送往醫院,經敷治後無大礙。

MQ(道德商數)的重要

在我的心目中,8、9歲的兒童,仍是天真瀾漫,純潔可愛。這則駭人的新聞,徹底打破了我的看法!驟然喚醒我培育孩子MQ(Moral Quotient)的重要。MQ就是德商(道德商數),是衡量一個人分清是非能力的尺度。人的德商包括:

意識到別人的痛苦,並且切忌惡意待人。
控制自己的衝動,並且不追求暫時的滿足,做出判斷之前,公開傾聽各方面的意見。
接納不同的觀點。
識別不道德的選擇。
能夠同情他人
面對不公正,敢於挺身而出。
能寬厚禮貌地待人。
這些能力是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正派善良的核心,是良好品格和優秀公民素質的基礎,是我們最希望孩子具備的美德。

關鍵的時刻:從小開始

德商是可以培養的,父母在孩子還在蹣跚學步時,就應該開始培養他們的德商了。孩子雖然年紀小,沒有道德推理的認知能力,可是,那時正是打下道德習慣基礎的時候。例如:培養自控、為人公正、尊重長輩、樂意分享、以及善於同情等。有研究發現,6個月的嬰兒已經能對別人的悲痛做出反應,因此,打下了同情別人的基礎。

父母親常有一種錯誤觀念:「等到孩子長到6-7歲所謂理智年齡時,才開始培養他們的道德能力。」這種延誤只會增加孩子學會負面習慣的潛在性,影響孩子們的道德成長,往後要改正也困難重重了。

培養孩子德商的能力愈早,孩子養成良好品格的基礎就愈好,就愈能學會按道德標準進行思考和行事。

關鍵的人物:父母

雖然德商是可以培養的,但要獲得德商卻不是容易的。德商必須要有意識地仿效和培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師,要激發孩子基本的道德美德,沒有人比父母更稱職。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以父母為學習對象,他們從父母的言行舉止學習,所以父母的身教最為重要。保羅對提摩太說:「但你已經服從了我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難;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但從這一切苦難中,主都把我救出來了。」(提後3:10-11)保羅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他不只是以言語教導提摩太,更是以他的生命影響提摩太,這比言語來得深遠和有效。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國民生產總值,不是技術發展,也不是軍事力量,而是國民的品格。因此,養育一個有道德的孩子,將永遠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生生不息 ~ 吳庭樑

「三個!?」

今年初,曾特首曾提倡香港人生養三個兒女。背後的含意顯示香港的生育率是全球最低、人口老化引致勞動就業人口下降、小中學收生人數銳減而「殺校」、整個社會人力資源日漸耗盡、社會政治的連鎖反應等等。然而這鼓勵生育的倡議一出,遂引來城中不少迴響。議員們多番揶揄:香港經濟不穩定、中產階級壓力不減、社會福利不足、教育政制配套混亂等等,都未給與人生養兒女的條件。不少已婚夫婦連生一個孩子都不想,還談甚麼三個?環境因素帶來的影響往往比個人的生理情況和意願還大。很多夫妻連自己也搞不好,怎能生養孩子呢?生兒育女所負的責任殊不簡單!

凡此種種因素,也影響著我們這一群屬神的兒女——基督徒夫婦。然而,男女在結婚之前,也應及早思索及作好心理準備。神對我們的家庭有何心意?我們有何領受?這樣不止向父母有交待,也是自己在婚前婚後的計劃。現試從中作些信仰的反思。

天職論

生兒育女是已婚人士的本份和天職。沒有兒女的家庭是未完全盡善盡美的,不要傳宗接代更有違家族訓示。未有子女,心志還未算成熟,也不懂父母心腸,不會明白所謂養子方知父母恩。沒有子女算是斷層的一代,打破了常規,也是個遺憾。這類家庭有些情況是夫妻只顧兩人的好處和享受。從創造的角度來看,神造人的原意,是要人生養眾多,遍滿全地,治理這地(創一28)。神讓人享受祂所創造的世界,藉著繁衍後裔,更可一代傳一代地見證神的榮美,頌讚神的大能。神有恩典憐憫,神樂意賜福予敬虔子民的子孫千代,直到萬代。神透過亞伯拉罕賜福以色列民,使他們多如天上的星星、海邊的沙。詩篇提到兒女是神賜給父母的產業,如勇士袋中的箭,越多越好(參詩一二七)。神設立婚姻、家庭、生養兒女,使家庭建構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從「天職」這角度來看,也離不開實際功能的考慮,晚年時,若有兒孫繞膝承歡,總有個好照應和被供養,子女也學會回饋父母,完成一個家庭的生長循環和倫常規範。

末後論

從末世的角度來看,世界的確變得越來越壞,不適合人類居住,尤其不適宜子女成長和生活。除非像著名天文學家霍金所言,有一天另覓星球移民眾居。意思是環境變遷,人口早已飽和甚至過剩。常說地球先生病了,這是環保生態問題,指出樹木被過量砍伐、環境污染,引發難以挽救的災難。六十多億人口的地球需要調息休養。今天有許多不均衡的情況,所以不少人考慮領養或助養兒童,特別是第三世界或貧窮地區的孩童。

正如保羅的看法,現今世代艱難,不如像他「守素安常」(參林前七26)。保羅願意信徒像他獨身(參林前七7),不結婚,不生兒育女。依他看來,主再來的日子近了,倒不如專心事奉主。現世的確既艱難又邪惡,就業、居住、醫療、升學、社會環境……樣樣都困難重重,罪惡囂張,人生短暫且變幻莫測,若能善用時間服侍神,不讓兒女私情佔據心思,也許會有更多更大的作為。但願那些不要生孩子的信徒,以這崇高的目標為為追求的理想和原因。

處境論

對這邪惡的世代和艱苦的環境,人們持不同觀點。有人選擇避世、隱居、逆來順受;有人則視為挑戰,亂世中孕育濟世抱負、超凡異象。故此,面對婚姻及家庭計劃,信徒可以為神生養敬虔兒女,又可昇華為服侍遺孤貧困兒童。每對夫婦也當自我判斷如何才是恰如其分。此外,父母還需要教養孩子,應當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夠條件,為孩子提供適切環境,好讓幼苗茁壯成長。

現代男女多數因著學業、工作或生活而遲婚,結果增加高齡生育的風險,這也不可不慎。對大多數人來說,婚姻和生兒育女是一場人生的探險和尋寶故事(adventure)。婚姻不可隨便,生養孩子更是嚴肅的事,若信徒真心誠意地尋求及尊重神對他們的心意,神也必尊重祂們的個人選擇。正如有些人是不育的,有些人則自己決定不生育,或為天國的緣故而不生育。總之,各人需按從神而來的「領受」而行(參主耶穌的話,太十九12)。一對夫婦若敬畏神,神必定賜福施恩予他們的家庭和兒女,並且恩澤更會流出室外,成為多人的祝福。在神的愛裏,不論社會環境怎樣變遷、艱難,屬神的子民一無所懼。

小生命叫你我成長 ~ 方高偉嫻

每個人做父母的原因都不一樣。有人為了傳宗接代,有人認為是理所當然,有人卻是意外造成。姑勿論是自願的、自發的、或是迫不得已的,只要你成為了人家的父或母,你都會經歷這角色帶給你的奇妙感覺。

找到生命的意義

從懷孕期開始,母親隨著胎兒在自己體內的活動,感覺已經十分實在。胎兒的活動愈頻密,感覺便愈強烈。相對來說,父親實在的感覺,卻從這個新個體實實在在的放在他眼前,觸撫孩子的脈搏、心跳、和溫暖的身體那一刻開始。小生命的重量,放在父母的手裏是那麼真實,有一起製造生命奇蹟的感覺。

小生命奇蹟般的誕生,除了為一個家增添成員外,也為這個家找到意義,叫一個家更加「像」個家。夫婦二人彷彿找到生命的意義,願意共同付上相當大的代價,為要成全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兒女。「他們如同創作一樣,在兒女身上傾注心血,結果,兒女如同作品一樣,體現了他們的存在價值。」(註1)

體驗生命的奧妙

「生命是一個奇蹟,可是,倘若不是養育過小生命,對此怎能有真切的領悟呢?」(註2)

我是個母親,大兒子已經廿五歲。到今日,我還清楚記得第一次懷孕的感覺。當醫生證實了我懷孕時,我感覺到和外子確實地聯系在一起,一個屬於我和他的生命,在我的腹中孕育著。那時,小肧胎還未在我體內活動,但我已真實地感覺到他的存在了。往後的九個月,我默默地記錄著他的成長,感覺就是那麼真實,那麼親近,簡直不可思議。他的存在和我的生命融為一體,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呼吸和脈搏。直到他從我的腹中爬出來,第一次擁在我的懷裏,吮吸我的乳房,給我帶來的感覺便更加實在和奇妙。我凝望著這個小生命,心裏有說不出來的喜悅和讚美。我讚美那造天造地的主,祂的創造何等奇妙可畏。心想:「怎可能有這樣美麗的生命在我腹中成長呢?這?對是個神蹟!」

小生命由吸吮第一口母乳開始,到懂得微笑、大笑,有眼神的交流、回應;由任人擺佈,到懂得自己轉身、坐、立;由攀扶著實物企立,到放開雙手;由舉高小手,一拐一拐地步行,到懂得跑和跳;小生命的一顰一笑,每一個新徵兆都叫父母驚喜。每一個成長階段,都帶給父母一個新挑戰。由牙牙學語,到雄辯滔滔(牙尖咀利);由唯命是從,到獨立自主;都代表生命成長的奇妙,看到神的智慧。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神蹟,多生一個孩子,便多見証一個神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唯一的創造。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就是同一卵子孕育出來的雙胞胎也是不同的。「這種體驗是不能從任何別的地方獲得,也不能用任何別的體驗來代替的。」(註3)

獲取最大的滿足

許多人用「偉大」來形容父母,認為父母為兒女付上相當大的代價和心力,誰不知父母有多陶醉。

孩子天真的笑臉,最叫父母心動。一件最小的事,一件瑣事,都可以令父母樂上半天。我先前說過,在餵哺母乳的時候,小生命帶給我喜悅。他吮吸母乳時的滿足樣子,同時帶給我滿足感,我非常享受。是無法解釋的,事實就是如此。

小生命第一次叫「爸爸」、「媽媽」;小生命不停叫嚷:「找爸爸」,「找媽媽」;偎倚在爸爸或媽媽的懷裏甜甜的睡了;小生命嬌嗲的叫著:「爸爸疼」、「媽媽疼」;小生命像鸚鵡般跟著爸爸、媽媽學說話;小生命用小手愛撫者爸媽的咀臉……小生命一舉一動都觸動到爸媽心靈的深處。

個人成長的挑戰

也許你會說:「乖巧的孩子當然會帶給你無比的滿足感,如果是個不聽話的孩子,肯定把你氣得半死。」你說對了一半。一個不聽話的孩子的確會傷透父母的心,可是,一個忤逆的孩子回頭,卻比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更能滿足父母的心。古人的一句諺語:「浪子回頭金不換」,正是這個意思。這也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挑戰和意義──個人成長。

任何一份工作都可以轉換,也有退役的時候,獨是「父母」是終身制的。縱使孩子有殘疾、缺憾、是天生的小魔怪,你還是願意照顧他,教育他;甚至甘心情願為他犧牲。是出於責任,還是出於愛?我想,兩者皆是。孩子未出生以前,我們都期望生個十全十美的孩子。但所求的,全是空的,只是一連串的形容詞。出生以後,這個小生命才真實地存在著,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一個不可替代的部分。無論如何,只要是自己的孩子,身體裏流著自己的血,縱使有多辛苦,有多痛,為了他,還是一百個一萬個願意。

我的孩子們長大了,論到「父母」這角色,我們已進入「空巢期」。我問外子:「作為父親這麼多年,你得到什麼?」他說:「我更能明白神那無條件的愛。」夫妻間的愛,可以割斷,獨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和牽掛,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割斷。為了愛,父母可以犧牲睡眠的時間,享樂的時間;做母親的,更可以犧性自己的事業。有個朋友,吸了幾十年煙,生了孩子便戒掉了。另一個朋友,患有糖尿病,無論醫生、家人、丈夫、好朋友,怎樣提點她注意飲食,定時打針,她都不聽勸告。有了身孕,便變成了一個?對聽話的病人。

我認識一位單親媽媽,女兒十五歲誤交損友,無心向學。結果,不但輟學,還吸煙、濫交,終日與邊緣少年為伍,最後還有了身孕。這位媽媽,雖然被女兒氣得半死,但並沒有放棄,仍竭力尋求挽救的辦法。為了改善和女兒的溝通,她參加家長教育講座,接受專業輔導。為叫女兒悔改,她學習親近神、倚靠神,用聖經的說話教導,不住為她禱告。為了這一個,人家看來是壞到透頂的女兒,不知哭過多少遍,心割得有多碎。她面容憔悴,人也消瘦。經過多少個無眠的夜晚,她在牽掛傷痛中成長。她學到只付出,不望回報──犧性的愛,無條件的愛。

做父母的都知道,世上沒有比孩子更讓人牽掛。只有孩子才可以推動爸媽改變,成熟。所以,沒有做父母的經驗,人還未完全成長,未能體會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奧秘;更未懂得愛的真諦。

註:引自周國平著《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1)29頁,(2)28頁,(3)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