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靈修

情濃於血 ~ 蔡志森

子女是上帝所賜的產業,可惜越來越多夫婦(包括基督徒)將子女看成是負資產,齊齊對生兒育女說「不!」諷刺的是有人千方百計避孕,甚至不惜墮胎以逃避為人父母的重責,有人費盡心思卻仍然膝下猶虛。對於城市人來說,要養兒育女已是一件越來越複雜的事,中間的心路歷程其實就是很好的信仰反省。

我和太太結婚後,與很多夫婦一樣不打算立即生孩子,希望多享受一下二人世界,亦想趁年輕無牽掛的時候,多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接受不同的挑戰,到外地多走幾趟。到了年紀漸長,定性下來才考慮生育的問題,一切看來都十分理性和有計劃,豈料懷孕卻是我和太太人生的重大考驗的開始。

精子要遇上卵子,比電視劇所描述的春風一度往往便「珠胎暗結」大有出入,當我和太太決定實行生育大計之後,左等右等,等了很多個月,甚至已開始四出打聽那些中西名醫可以「包生仔」之後,才忽然來了一個意外驚喜,太太終於懷孕了!和很多第一胎的夫婦一樣,我們都小心翼翼,嚴陣以待,直到懷孕四個月,胎兒應該穩定下來,我們才鬆一口氣,但正當我們開始計劃為胎兒命名的時候,他卻一夜之間一聲不響地忽然離我們而去。之後,我們戰戰兢兢面對第二次懷孕,然後又和胎兒黯然告別!

太太一直很喜歡小孩子,經過幾年的慎重考慮,我們終於決定申請領養,面對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究竟我們能否真正視如己出?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未知之數。

首先,我們參與了社署有關領養的講座,之後填了一份頗為詳盡的資料,並要仔細披露我們的經濟狀態,以證明我們有能力供養子女;然後又要和社工詳談,由原生家庭的成長,一直談到戀愛、拍拖和婚後的生活,並且要作家訪;此外,又要找兩名熟悉我們的朋友作諮詢人;最後,更要作身體檢查……坦白說,的確有點「麻煩」!

一切審批手續完成之後,我們便開始「若無其事」地等待,其他夫婦會感受到胎兒在母腹中逐漸成長,要戰戰兢兢地照顧太太的健康,親朋好友會噓寒問暖,我們則只能粗略估計要等一年或更長的時間,想像一下將來要面對的轉變,其他一切如常。但半年之後忽然接到社署的電話,告訴我們已經有一個男嬰成功配對了給我們,若我們接受,兩個星期內便可接他回家,這突如其來的「早產」嬰兒,令我們有點手忙腳亂,因為我們不單未準備好嬰兒所需的床和手推車、奶瓶和一切日用品,連外傭也未聘請!「意外」雖然會帶來不少「煩惱」,但決定為人父母,就像結婚一樣,其實早應該準備日後將會有更多的「意外」,很多事根本身不由己,忙亂的開始只不過讓我們早日適應而已。

第一次到院舍探望已經三個月大的兒子,心情有點緊張,雖然太太笑說隔鄰床的BB更趣緻,但我卻對兒子「一見鍾情」,帶他到附近的公園玩了半天,之後依依不捨地送他回去,卻巴不得當日就帶他回家,因為沒理由將自己的「骨肉」留在院舍吧!由那一天開始,我們的心已經和兒子連在一起,他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不能或缺的一部份。

我永遠不會明白「親生」的和「領養」的子女和會有什麼分別,我只知道兒子的一舉一動,常常都會吸引我的注意,看見他笑,心裡有說不出的滿足;抱著他,便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幸福感覺,那種心情就好像當年與太太戀愛一樣,剛說完再見就盤算著什麼時候再見;在約定的時候不見她出現,便擔心她會不會有意外;嚐到好吃的東西,看到有趣的事物,便很希望立即可以和她分享。為人父親就好像再度墮入愛河,究竟他身上有沒有我的DNA?他有沒有我的遺傳?對我來說已經毫不重要,若果上帝打算賜給我一個「親生」的兒子,而要和現時的兒子交換,我會毫不猶疑拒絕。

好事成雙,我們決定領養的時候,已決定會領養兩個,以便他們成長的時候有伴,將來兩兄妹可以互相扶持,而我們比其他父母幸運的就是不用搜尋什麼生女良方,第二個毫無困難,可以事先張揚一定是女兒。女兒回家的時候五個月大,性格和哥哥截然不同,但幾乎和所有女兒一樣,很快便俘擄了爸爸的心。她會常常說「掛住你」;每次離家的時候吻完一遍仍要再吻一遍;回家的時候又會熱烈地歡迎,令我有點飄飄然;而每次她做錯事被我責備,又會扭著我哭得十分淒涼,雖然有時她哭得有點假,但做爸爸的那個不會心軟呢?

和所有父母一樣,面對管教問題,偶然也會十分勞氣,當兒子做功課懶懶散散,駁咀駁舌;女兒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的時候,我們有時甚至閃過一些後悔的念頭,有種自討苦吃的感覺,就好像不少父母曾經想過「唔生好過生」一樣!但一轉頭,還不是半夜起來看看一對寶貝有沒有蓋好被?每天盤算著為他們安排什麼有益身心的活動;明知他們已經有很多玩具,但看見好玩的又忍不住多買一個回家。

太太和我沒有血緣關係,但她是我生命中最親密的一個人,一對子女和我也沒有血緣關係,但我肯定自己的下半生已經和他們緊密地扣在一起。

後記

差點忘了告訴大家,我們剛領養了第三個小朋友,9個月大已經20磅的小女兒,令我和太太再次「抱到手軟」,做人爸爸不容易,但他們快樂,所以我快樂!

(作者為明光社總幹事。三名子女的年齡是大兒子6歲8個月、次女4歲和三女9個月大。)

清泉 ~ 曾為輔

小孩與你

主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參路十八)。當每個小孩就近耶穌,祂便一個一個地為他們祝福。多麼親切、溫馨、引人入勝的圖畫。慈愛的主樂意親近孩童,與他們看齊,重視他們,表達關愛,令他們歡喜快樂。主耶穌深知門徒們不高興時,更藉此教導門徒,要回復小孩的樣式,在天國裡的正是這樣的小朋友呢!

這令我想起一則往事:昔日的一位熟悉中國文化的學者、西教士、神學院院長艾德理牧師,有一次趕往授課途中,路旁忽然跳出一個小孩開心地叫:「艾牧師!」這位慈祥的牧者隨即放下手中書本,六呎多高的身段蹲下來,與小孩臉對臉、眼對眼,親切溫柔地回答:「您好,小朋友!」帶著笑容用手摸他的頭。那個小男孩開心地跑跑跳跳轉身離去。這個不起眼的片段,鮮為人知。但那一刻正是主耶穌祝福小孩的再版,此情此景觸動人心,最令人難忘、感恩、歡欣。

某個週末,教會同工匆匆忙忙完成手頭工作,回家路上不慎遺失了手提電話。當驚覺時,手機已不知下落了。電話內滿載信徒重要資料和記錄,正當心中惆悵、六神無主、不知所措時,小女兒看見母親驚惶的樣子,向她說:「媽媽,我們倒不如向神祈禱,主耶穌會幫妳找回來的!」失魂落魄的媽媽立時醒悟過來,是的,小女兒所言甚是!於是母女倆人跪著求告,把事情交托並仰望神。

不久,令人詫異的事發生了,一位正直的有心人,兜兜轉轉地把拾到的電話送回來。神真奇妙,祂會透過兒童來提點、啟發成人父母;換句話說,到頭來,原來也是小孩子帶給成人祝福呢!從上述的故事中,讓我們做父母的也獲取靈感、啟迪。

就近小孩,不要拒絕他們

讓小孩到我們身旁,不要拒絕他們的請求。不少心理學家(例如艾力遜 E. Erickson)提出,孩童成長過程中,最重要是得到關愛,特別父母親的愛護、疼惜。在愛中,他們才擁有安全感,學會信任別人,體會到這世界不是冷酷無情,可強化個人成長的動力。小孩若缺乏父母和家庭的愛,這未被滿足的渴求,會一生隨著他。沒有愛,成長的孩童傾向暴力、野蠻、不懂合群,像檸檬或榴槤既酸苦又多刺。一個沒父母呵護、照料的嬰孩,是養不大的,像缺乏養份的幼苗,容易枯萎凋謝。在輔導中有「擁抱治療法」(Hug Therapy),相信對兒童尤為重要。透過身體的語言,給對方來一個親切實感的熊抱,既溫暖體貼,又感到被接納、認同和關懷。不少恐懼、不安、擔憂、孤單、疑惑、失望都會一掃而空。

主耶穌讓小孩到祂身旁,可以想像祂必定把他們擁入懷中,親吻他們,撫摸他們,輕拂並整理他們的頭髮,再為他們祝福。每一個動作都是柔和細緻。那雙手,有力地抱起他們,掌心傳達關切熱情,帶來滿足和愉快。祂的胸膀是寬闊而溫暖,滿有安全和保護感,令人享受安樂和寧靜。這是愛的流露、愛的言語和行動表達。對兒童的成長起了無限的助力。每當小孩來到我們面前,帶著渴望的眼神,讓我們不吝嗇地送上一個真摯的擁抱,把他們放入懷中。不論男生或女生,他們渴求親密的關係和回應,同樣是真實和堅定的。

讓我們擁有小孩的純真

現代的兒童或許早已在電視、影音傳媒中喪失了純真。很難找到像少年撒母耳那樣清心、純樸,可以直接聆聽神的聲音。成人何嘗不也在忙亂中、重擔下、過往經歷及各式規範內,變得老練、世故,常有保留,不輕易信任別人。種種的應該這樣、必然那樣,屬靈事情也如此多疑多慮。老練世故的父母,製造了老練世故的兒童。今天,追尋純真,回復赤子之情,讓內裡的小孩(inner child)活過來,多麼有意思!像孩童的真純、表裡一致、謙遜,是通體透明的生命質素。純樸、簡單就是美。同樣,生活的滿足,不在乎家道物質的豐富。待人的以誠以真,能帶給別人一股清泉,洋溢歡愉。

常言教養孩童最重要是言教身教,背後仍是價值觀的判斷。俗世父母跟凡事尊主為大的父母,價值取向顯然不同。也許,容讓孩童的真摯真純,再一次提醒父母,在功利、物欲、營營役役、遺忘神的生活中,是一股清泉。

我們不可低估神仍能透過孩童對我們說話。聰明的父母能夠從中分辨,明白神的旨意。屬神的人總是開放自己,從不放過每個學習的機會,儘管那是出自兒童的口,只要是合情合理,吻合聖經,必然俯首和應。不要小看這樣的親和關係,孩童必定從中學會敬畏神,並且尊重你呢!

卵子.孩子 ~ 小貝

醫生把她暖柔的左手輕輕按落在我的下腹,那從掌心沁來的溫熱,頃刻於我身上如注入特效的鬆馳劑,讓半臥在婦檢床上的我的緊張情緒得以紓解。

開始進行婦科檢查的時候,我因著醫生右手裡的宮腔鏡而感到緊張戰兢,尤其是當它通過陰道深入子宮時,我的雙手一直緊握床沿的鐵柄,像渴望找著一點支持,叫自己能平靜地忍受不舒服的感覺,好讓那支冰冷的宮腔鏡在漆黑的子宮裡順利地進行掃描。

醫生的視線一直專注在床邊的小熒光幕,留意著宮腔鏡在子宮裡所窺探的位置,耐心地給我解說。原來熒光幕所呈現那暗晦而略帶半圓的輪廓,像深邃隱密的岩穴,就是跟我與生俱來的子宮,一處讓精子和卵子結合受孕的溫床。

我在結婚前的三四個月,像許多準新人一樣,為著健康或生育計劃的緣故,作婚前檢查。我踏進婦科診所時,純粹是為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至於生兒育女,感覺仍然很遙遠,縱然偶爾會在白日夢中,憧憬將來與丈夫帶著孩兒在沙灘弄潮,或者看著孩兒甜甜地酣睡在我的懷中,我給他/她輕唱童謠……

然而,我以為遙遠的事,醫生卻不以為然。

當醫生替我的子宮進行掃描時,發現卵巢位置有不尋常的黑影,於是把宮腔鏡再靠近卵巢照照看。一照之下,照出卵巢散佈好些細小的圓點陰影,像蜂巢似的,醫生說那些全是卵泡。在正常情況下,卵巢每個月只會有一個卵泡,待卵泡發育、變大,便會排卵,然後月經便來了。但我的情況顯然有異尋常,醫生解釋說,這是「多囊卵巢症」的典型症狀。

多囊卵巢症?我暗忖不妙。

這令我想起成長以來的疑惑。我曾為姍姍來遲的月經問題,求問過不少中西醫,但從沒一人提過「多囊卵巢症」,大概都說「經期不準是少女常見的現象」。可是,年齡漸長,經期依然沒規律的來,慢慢地,我對它飄忽的節奏習以為常。誰想到,隱藏多年的問題竟在這一次婚前檢查揭穿了真相。可是,對於快要三十歲的我來說,這謎底未免揭得太遲了。

「有多囊卵巢症的人,卵泡是整堆一起發,結果沒有一個發育得夠成熟,或要較長時間來成熟,就好像一塊地,種了很多棵小樹,肥料不夠,沒有一棵長得好一樣。結果是沒有排卵或者遲排卵,造成月經沒有來或遲來,也就造成不育或難以懷孕了。」醫生如此說。

不育或難以懷孕?在毫無任何心理準備下,這「判詞」倏忽走進耳裡,我詫異得難以置信。

「你的意思是……我不育?」

「也不是,妳的情況未算最嚴重,但因排卵少,懷孕機會自然較少,若你和丈夫有意生孩子,最理想還是在三十二歲前生產,若拖延下去,要受孕就更難。」

三十二歲?!天父爸爸,是真的嗎?

就這樣,我帶著這問號開展了我的婚姻。我丈夫知道我的生理情況後,反應比我想像中泰然。對於孩子,他是喜歡的,但不急於擁有。他那隨遇而安的態度消弭了我心頭裡「三十二歲前要生育」的無形壓力。而我倆的二人世界,就在甜蜜快樂裡度過第一個年頭。

不過,近這半年,我漸漸憧憬二人世界可以多添一兩個新成員。

今年初,我開始在教會擔綱幼稚級導師的事奉。每次踏進幼兒崇拜室,都是不簡單的愛心服事。初為人媳的我一下子變身成幼稚園老師似的,在事奉裡學習耐心地照顧十來個愛跑愛跳愛玩的孩童,要投入地教他們唱詩歌、生動地向他們說故事,又與他們一起做手工、玩遊戲。其實每次事奉過後,總耗去不少身心力,然而,當看到小孩們天真爛漫的笑容,又當我向他們伸開雙臂,他們帶笑跑來以小手臂圈著我的頸項時,心便倍覺滿足甘甜。

不知不覺,我愛小孩子的心在一段段服事幼兒的日子而變濃。跟人家的孩子相處多了,許多時候,我的心不禁油然生出一份渴望──渴望為丈夫生孩子,渴望二人世界變成一屋充滿孩子歡笑聲的快樂窩。就是連身邊的家人、好友和弟兄姊妹也期盼為已婚年多的我們早日添丁,不時與我倆細說「趁早生孩子」的道理。

於是,我和丈夫的閒談間,多了生兒育女、避孕的話題,也開始將生育記念在禱告裡。

我倆喜歡在散步時傾心吐意。關於生小孩的事,到底幾時生?喜歡男抑或女?生一個夠嗎?心智上夠成熟嗎?真的願意為孩子犧牲私人空間、精神、體力嗎?產後繼續工作嗎?經濟穩定嗎?許許多多的生育憧憬或計劃,都在輕鬆的對話裡找到更多的考慮和共識。

然而在心底裡卻有一個問題,是我最想知道的,我的生育機會大嗎?

「多囊卵巢症」這名字,在我渴望生兒育女的當兒,像揮之不去的陰影罩著我的信心,我能否生育,抉擇權似乎不在我,也不在我的丈夫,而是在我的多囊卵巢症。一年多前婦科醫生的診判,這年多以來,我一直記在心上。

我沒有刻意以人工方法來改變我的排卵次數,以增加生育機會,但我刻意記錄每次月經的日期,希望小小的動作能對它的行蹤有多一點掌握。正常的排卵是一年十二次,卵巢裡每一粒卵子等於一個珍寶的希望,但於我,只得一半。

距離醫生「預言」的三十二歲理想生育期限,如今餘下的,不足365天。日子在倒數,偶然為遲遲未來的經期而擔憂,偶然又會胡思亂想自己真的不育,但愛我的天父總在負面的情緒湧現時,快快以祂的話?去我心中的陰霾,把我的信心重投神的計劃和大能上。

面對未能根治的多囊卵巢症,我暫未看清自身的生育機會是多還是少,然而在等候裡的我,卻看到生命是何等寶貴的恩典。

誰來領養天國的孩子? ~ 霍玉蓮

連曾特首的施政報告也實施幼童的求學劵,可見這的確是「無孩新一代」,需要許多政府的鼓勵去平衡已不斷老化的人口。

西歐的人士,崇尚個人主義,夫妻倆口子為了自己的事業、理想、追求、旅遊、興趣,都不願生養小孩子拖累自己;反觀東南亞的家庭,喜愛熱鬧,三代同堂,開枝散葉,人口過度膨脹,下一代教育不足,才是東方國家的關注。

活在東西文化夾縫的香港人,生不生孩子呢?是這一代三十歲開頭年輕夫婦的掛心。

為何不生育?

現代許多年輕夫婦嚴肅地思考生育問題,大概離不開以下三方面:一、實際的因素;二、個人的因素;三、社會宏觀的因素。

一、實際的因素

過去的社會,認為養兒防老,人老來從子。現代的社會,養兒不但不能防老,且一生供書教學,甚至供養一生。好些報導開始發現,現代社會失業情況嚴重,七十歲的老人家要用老本來養四十歲的失業人士,晚境多麼可憐!即使這個情況只屬於社會上的少數人士,許多年青夫婦十分現實,拿計數機算一算,養大一個孩子,奶粉、尿片、以致供書教學,一生得花費幾十萬至幾百萬不等,想一想,就不敢冒險生育,不想、不能、或不肯付出這樣的昂貴的代價。

二、個人的因素

現代人並不嚮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溫馨家庭,反倒憧憬遊歷天下,遍嚐珍饈百味,享受人生,無拘無束,無限制、無責任的生活。生了孩子,代表許多人生的限制和責任,還要付上許多時間、精神和心血。大多數的人三十歲以前拼命讀書、考試、試工、找工、找伴侶、勞勞碌碌,三十歲以後仍在拼搏、搶出位、減少被淘汰的機會,若有幸找到一個穩定的伴侶,已筋疲力盡、想停下來,更不能,或不願付上任何再次勞勞碌碌的責任,猶豫之間,已過了生育年齡,又何須再思量?

三、宏觀的社會因素

年輕夫婦選擇不生育,潛意識裡是對香港社會甚至整個世界失望、失去信心。這個情況,尤其突顯在警察、外展社工、或老師的年輕夫婦身上,他們經常接觸社會青少年,發現問題日益嚴重,打機、濫交,十多歲就用刀恐嚇父母,六歲就用黑社會術語威脅人,全無人性,另一些膽怯的青少年又被學校欺壓、被朋輩欺凌,甚至患上精神病。要生一個孩子在這樣「獸性」的社會中生活,實在不堪設想。

更深的煩惱是年青夫婦的原身家庭,父母的吵鬧已是尋常,婚外情、不忠、離婚、分居,不負責任的家庭經驗,已是越來越普遍,身受其害的人,如何能對配偶、家庭、社會、人情有信心呢?

誰來生孩子?

聽完上述種種言論,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誰還敢生孩子呢?於是,一幅自然而然的圖畫徐徐升起──有見識、有洞察力、有資源的人都不願生孩子,剩下那些十六、七歲發生性行為、婚外情人、老夫少妻……各種人生陷阱中生下無人關注的可憐孩子,淫亂、暴力、野性、欺壓繼續延續下去,直到滅亡……這是個可怕卻有可能的結局!

於是,我們必須安靜下來,聆聽上帝的心意。

一、生養眾多,遍滿全地

上帝在創造世界的時候,吩咐人類生養眾多,遍滿全地。若為這個創世的意思,至少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已經符合上帝的心意,無需再加添人口了。

二、十個義人

創世以後,人在地上開始生養眾多,上帝也曾後悔。「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創6:5-6)注意,人類的罪孽使上帝後悔和憂傷。洪水滅世以後,耶和華看見所多瑪、蛾摩拉的罪惡,大發烈怒,亞伯拉罕為所多瑪的眾人求情,求神若在城中找到義人,就赦免那個地方,一直討價還價,由找到五十個義人,降至十個義人,最後,卻全城盡毁,即是說:連十個義人也沒有!

倘若我們要為香港和中國的未來向上帝求情,生發指望,我們要成為義人,生養敬虔的下一代,一生事奉耶和華,在這人口膨脹的年代,我們不是要生養眾多,而是要生養義人,平息上帝的怒忿。

三、名字寫在生命冊上

本文陳述生育疑惑的時候,都是照人性的恐懼、限制、自身利益等考慮思想。這種種考慮都是負責任,計算代價的考慮,沒有錯誤,只是未包括天國的算盤在內。

有時候,我們的生育能力使我們產生誤會,以為我們可以製造生命和取消生命,殊不知道,生命來自生命。這是天父世界,從亙古到永遠,天父掌管生命,生命存到永遠。這個偉大的事實豈不令人戰兢?

詩人說:「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未成形的身體,你的眼睛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詩139:13-16)所以,當我們轉眼望準了永恆而榮耀的天國,便明白人的一生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數十寒暑,便如飛而去。我們要不要在神的生命冊上排隊領養一個屬神的孩子?這才是我們對準天國而要作出的選擇?

領養上帝的孩子?

「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賽6:8))當日上帝向以賽亞發出的呼召,今日也向年輕夫婦發出。我想,能被神差遣、去領養天國孩子的候選人可能必需具備以下條件:

1.誠實和有勇氣去回顧原身家庭帶給自己的祝福和咒詛。在很大的程度上經已了結壓在心頭成長的創傷和未了事,以免創傷跨代流傳下去。

2.找一面清澈誠實的鏡子觀看,自己已達到人類基本處世的成熟程度、不虛浮、不自誇、肯做家務、肯受約束,肯尋求天國的利益,沒有隱疾、怪僻、不良嗜好,若有,徹底求上帝寬恕。

3.回顧自己的信仰旅程,與上帝深刻的相連,在思想、感情和靈性上都曾與上帝產生密切關係,以致你明白上帝的喜好,而喜好祂的喜好,才適合領養祂創造的孩子。

4.細心的望一望配偶,你打從心裏喜愛對方,無論好壞、強弱、甚至固執、愚昧、都喜愛對方。無論風雨、甜酸,都終生廝守,不作他想,不三心兩意,不離不棄,這樣,就為上帝的孩子準備好了一個最美好的溫床,一個真正的「家」。

符合以上條件的人,你必蒙福的,上帝可能已經擇選了你,你可以排隊登記去領養上帝的孩子。

有效的溝通 ~ 何志滌

人是合群的動物,彼此之間需要建立關係,而建立關係必須要求溝通。溝通的基本意義在於利用方式、媒介、橋樑等來拉近距離。所以,「有效的溝通」最簡單的界定,就是能縮短距離的溝通。

有效的溝通,必須有以下三個「在」:

一.人在

第一步必須是「人在」。很多時候,人與人對話根本是在左顧右盼,例如夫妻對話時,丈夫在看報紙、或妻子在煮飯等,這種情況往往導致許多誤會,這不能算是溝通。為人父母有時只顧從自己的角度來分析兒女的情況,甚至不理會他們的回應,只是單向的說一大堆道理,也不管兒女是否真的「在」,這也不是溝通。「人在」的溝通就是:「我在這裡」。

二.心在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你好像心不在焉!」這意思是「人在」卻「心不在」。很多時候兩個人在對話時,只是彼此敷衍,馬虎和隨便的對答。引起這情況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忙碌」、「沒興趣」、「不想說話」等。「心在」的溝通必須是用心的聽和用心的回應。

用心的聽:
•眼到­­——「聽」為何要用眼?當我們聽一句話的時候並不能單靠耳朵,也要以眼來鑑貌辯色。因為人說話的時候,身體語言往往使我們更清楚對方的心意。

•耳到——「聽」也是需要學習。一般人都會聽自己想聽的東西,也會斷章取義的聽。「耳到」意思是需要聆聽對方所說的每一句話,不能單聽表明的內容,也需要聆聽出真正的內容。要做到這點需要「口到」的幫助。

•口到——每當有任何疑惑的時候,就必須要問清楚。記住必須用「開放式」的問題,答案不只是「對」或「錯」、「是」或「不是」,而是能使自己真的清楚對方所表達是什麼。

用心的回應:
很多時候在溝通時是聽不清楚,若真的聽清楚的同時,也要有清楚的表達。用心的回應,就如使徒保羅說的「隨時說造就人的好話」。在適當的時間說適當的話,而且必須帶著愛心表達。

三.靈在

「靈在」在基督徒與神的關係中非常重要。人是由「靈」、「魂」和「體」所組成。一個全人的健康需要這三方面都健康。換言之,「靈」的健康也會影響溝通。這一點甚至是基督徒也可能忽略了。所以,與神保持良好的關係,會使溝通更有效。

結論

真正的溝通是包括「聆聽」和「表達」。所以,有效的溝通必須不斷的操練,從操練中成長。無論是夫婦、父母與兒女、弟兄姐妹和朋友,有效的溝通必定會增進感情,關係和諧,見證耶穌基督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