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靈修

孩子學效的榜樣 ~ 李陳明

我的大兒子前年在香港結婚時,有些台灣的親友無法來參加婚禮,一致要求我們帶新娘和新郎回台北請客。

那次餐聚時,有些校園團契的同工分享新郎小時候令他們印象最深的事情。其中一位說﹕當他們還在讀大學時,經常來我們家查經、禱告或開會。當時新郎只有一兩歲,會為客人送上拖鞋,也會站在樓梯口送客,還會說﹕「再見,bye bye,小心走,不要跌倒。」小兒子後來也會跟著哥哥如此說。這些當時在團契的大學生,有好些已成為今天教會的長執,其中也至少超過十位後來獻身成為全職的傳道人。我們家的兩個兒子也耳濡目染,願意回應主的愛和呼召,一生成為事奉神的人。

我深信,培育子女的愛心(愛己、愛人和愛主的心)是要從小建立的。天父將孩子暫托給父母,在子女還小時,父母應當以什麼心態來養育建立他們呢?當二十年後,子女長大了,天父會給我們這管家甚麼評價呢?

聖經說:「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箴二十九17)

因此,不要輕看管教啊!孩子如果有各樣壞毛病或是遠離神,父母不可能一點責任都沒有。戴德生的母親為兒子的靈性在神面前禁食祈禱。「你的孩童在各市口上受餓發昏,你要為他們的性命向主舉手禱告。」(哀2:19下)

父母有責任在孩子還小時悉心培育他們,不要把孩子交給傭人,尤其是子女的靈性教育。最有說服力的就是父母言行一致的榜樣,當「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孩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19:18)

有一年夏天,我特意安排了兩個星期陪著年近八十歲的婆婆去旅遊。我請正在國外讀大學的小兒子預留暑假這段時間,幫助我開車接送。行程中,我曾略帶歉意地對他說:「我和爸爸想要孝順祖母,卻勞煩了你。」怎知他卻回答:「喔!沒有關係,你們孝順祖母,我孝順你們啊!」他這番如此貼心的話,真讓我心中感覺無比的溫馨。

二十年前,我們舉家搬來香港時,大兒子就讀小學五年級,小兒子是讀小學三年級。他們之前從來沒有正式學過英文,小兒子追憶那時的處境﹕「說到求學階段中,最折騰我的可算是學英文了。初來香港入學時,即使已降了一級,卻不認得半個英文字。第一次英文考試讓我吃盡苦頭,雖然還能策略性地從是非題和選擇題中得到幾分,但仍被實力的差距所擊倒,試卷中的填充題和問答題,真使我束手無策,結果當然是不及格,還被罰把答錯的題目各抄三次……若不是家人的支持和不斷的安慰、鼓勵及代禱,可能我早已放棄繼續學英文了。」類似他的這些經歷,讓他和哥哥學會體諒別人,更打下了關愛別人的基礎。

小兒子大學一年級的暑假返港,曾為一位回港述職宣教士的兒子補習數學。他每次都是先陪學生打球,然後才補習數學,後來他們成了好朋友。最近接到這個少年人的電郵,說他在加拿大全國的數學能力競賽中得到優良的成績,要向小兒子表達謝意。

大兒子也經歷過適應新環境的滋味,因此,後來考上香港大學時,曾和幾位弟兄姊妹一起去探望和關心住在木屋區的孩子,還為新移民孩子們編了一份小刊物《Tomorrow》,目的是幫助新移民孩子認識香港,適應香港的文化和生活。有時孩子們經過逆境,如果得到適當的安慰、鼓勵和提醒,不但可以讓逆境成為一個塑造自己的機會,同時也會在以後成為別人的祝福。

小兒子上大學時,有機會參加學校的「大哥哥」計劃,去附近的小學照顧一個單親又有讀寫障礙的小男孩。經過七年的時間,不但帶領這個過動的孩子決志信主,更與他的家人建立起很好的關係。去年暑假,他還帶著這位高中畢業生一同來參與配搭「兒童福音夏令營」的工作。

小兒子大學畢業後一面讀教育研究所,一面在中學教書。有一天,我們收到他的一封電郵,附上一幅他的光頭照片,下面有一行字﹕「爸媽,我班上有一位學生,因為癌症作化療而掉光了頭髮,很辛苦。於是我也剃了個光頭支持他,您們不介意吧!」我馬上回電郵給他:「兒子!你做得很有意義,爸媽以你為榮。」

我們認識的一對夫婦養育了三個孩子,在孩子上中小學階段的一個聖誕夜,當別人到處去玩,或是組隊到大街小巷去報佳音時,他們帶領三個孩子去老人院,和沒有親人的孤單長者共度平安夜。他們全家在老人身邊唱著聖誕詩歌,不單溫暖了老年人的心,我相信孩子們看見父母愛主愛人的美好榜樣,必將成為他們日後生活行事為人的指標,他們與父母的關係也必日漸深厚。

合主心意的父母不單常讀聖經給子女聽,教導子女,也可以推介好書給子女閱讀,更必定行主道給孩子看,讓孩子有可以學效的榜樣。

(作者為香港關懷社拓展主任,丈夫李正榮牧師為方舟機構總幹事、香港國際華人宣教協會董事。)

建立孩子的歸屬感

建立孩子的歸屬感 ~資料:朱耀明 , ~整理:吳李金麗

我與朱耀明牧師認識多年,印象中的他很有魄力,對社會有很大的承擔。他是柴灣浸信會的主任牧師,除了牧會,還積極參與社會工作,不遺餘力。他參與推動醫療政策改革,是紅絲帶中心主席,在社區推動教育及接納愛滋病患者,是東區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是香港民主發展網絡主席。曾任愛滋病顧問局委員六年之久。

朱牧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婚,在香港楊震社會服務中心任家庭治療師;幼子則在美國羅省牧會,幫助弱勢社群。

本期他與天倫樂的讀者分享他培育孩子的心得。

從小做起

我們一家人關係很親密。那時,我事奉的教會在地鋪,而我們住在教會,正所謂「前鋪後居」,十分方便。我盡量減少應酬,每天晚上全家一起吃飯。

兒子還小時,我接他們放學,習慣到住家附近的公園玩一會兒,才回家吃飯。那是開心時段,不單讓兒子課後舒展肋骨,也培養父子情,建立他們對家的歸屬感。

除非有很特別的事情,我們總是盡力維持每個星期六上午,全家去飲茶或到郊外去;星期日晚上一起吃飯。現在兒子已成家立室,我們仍然維持這「家庭日」的傳統。要培養兒女對家庭的歸屬感及凝聚力,我認為從小做起很重要。

潛移默化

我很少與兒子談論大道理,而是讓他們從生活中領會,藉著我的生活和工作,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很多時候,我喜歡帶著家人一起參與社會服務或社團活動,例如八九民運活動,讓他們知道民主的重要和可貴。孩子們自小便跟著我在外東奔西跑,認識了不少社會上的知名人士。在這些活動中,他們並沒有像一般小孩子,帶著電子遊戲機或是玩具,而是跟著我們開會討論,或是第一身走上前線,參與關懷社會的工作。他們從我們這些成人身上,認識我們的言論及對社會的工作,漸漸學會了個人與社會的關連,提高他們的社會及政治意識,對社會的承擔也多了。

優先次序

我作為教會的牧者,要處理的事務可不少,講道、牧養、探訪、訓練、行政等,又要參與社會服務。我在繁忙工作中學會定輕重及優先次序,神並沒有給我額外的24小時,但我從不覺得辛苦,反覺得神給我機會服侍有需要的人,是莫大的喜樂。

孩子還小時,我教他們編排每天的作息時間表。當然,若生活要依照時間表,就需要有清晰的目標、明辨的能力,懂得善用時間,並有極高的節制、自律和決心。當然,父母的從旁打氣和鼓勵是少不了的。

我並無可誇之處,我只是將生命獻上,當作活祭,無論在家中、教會、社會,活出神給我的使命,作光明的兒女,照耀一切在黑暗中的人。

生命響影生命

編輯室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培育子女關心別人,投入社會呢?我們特別訪問了幾位家長,請他們分享心得。林何述群女士是一位師母,有一位17歲的兒子。黃張淑婷女士是一位公務員,有一位機伶乖巧的8歲女兒。羅光榮先生從事保險業,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18歲,幼子9歲。

始於榜樣~林何述群

我的兒子今年17歲,他喜歡輔導人,常會將他的「個案」拿回家跟我討論,問我這樣回答是否恰當。他的個案,其實就是學校的同學。我很驚訝他這樣做,後來他說:「因為我看見你們這樣做,我就這樣做。」原來父母給子女的榜樣是這麼重要的。在教會,我與外子特別關顧弱勢社群,想不到影響了兒子。在學校,他每週有一至兩天,約一些不受歡迎的同學一起吃午飯,他認為那些受歡迎的同學,身邊總是圍著一群人,所以不必再為他們錦上添花;但那些「不受歡迎」的同學,常是孤單隻影,需要有人關心他們。我與外子經常幫忙新移民的工作,有時父子檔,有時母子檔,父母傳訊息,兒子表演魔術。我知道他的同學也會表演魔術,卻是收費的,但兒子卻是為了服務社會和傳福音,義務表演。所以,我發覺要培育子女對別人的愛心和關懷,始於父母的榜樣。

生活體會~黃張淑婷

我與先生教導女兒自小便與人分享。例如大家一起吃東西,會更開心;與人分享玩具,會玩得更快樂。起初她不懂,後來她學會了。我發覺她較容易於與年齡小的朋友分享;若同齡就要看當時情況,大家都玩得開心時,她會樂意與人分享。至於大人,則要提醒她才會做。她不喜歡婆婆的囉唆,有時婆婆說些負面的話,令她不開心,她便不理睬婆婆。我問她:「如果妳跟別人說話,他不理睬妳,妳覺得怎樣呢?」她說不高興。我告訴她:「你不理睬婆婆,她也不高興。」於是,她就會跟婆婆說話了。

有一次,我與她在廚房煮食,她滿頭大汗,嚷著說很熱很熱。我隨即告訴她:「姐姐(菲傭)天天煮飯給我們吃,她也很熱,很辛苦。」她明白了,那次我們到迪士尼樂園玩,她買了一個玩具給姐組,說她煮飯很辛苦。

由於我要上班,每天見女兒的時間不多,所以都是用言語教她如何與人分享,她年紀小時,需要父母的提醒,她便如鸚鵡般照著父母的話去做。及後漸漸長大,現在8歲了,我發覺她經歷過了,對別人的關心也多些和主動些。對於年幼的小朋友,她較能主動關心和分享,可能她經歷過年幼無知無助的階段。啟發她的同理心也能幫助她與人分享,主動的關心人。她很樂意與我分享食物,可能我與她的關係較親密。

以身作則~羅光榮

我認為培育子女除了有關愛之心,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以身作則,並且持之以恆。更需要的,是讓兒子在神的話語中建立生命,我從五方面培育兒子:

長者:我們經常與兒子探望爺爺、奶奶、公公、婆婆。讓他與家人建立關係,我們會帶備禮物,例如水果,又給他們金錢,讓兒子明白供養父母,孝敬父母之道。最近,岳父病了,我多次帶同兩個兒子往醫院探病。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二十12)

哥哥:大兒子今年中七考公開試,很是緊張,睡不著,我們父子三人在房間禱告,輪流彼此代禱,讓兒子們學習依靠神,彼此關心和互相支持。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太十八19)

同學:幼子有兩個同學是我們的鄰居,當我開車送兒子上學時,我順道接他們一起上學,又買了水果,讓他們在車上共享。起初,兒子不大高興,漸漸也習慣了,學會與人分享。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十一25)

街坊:我的公司與家居很接近,所以我們與街坊很稔熟,附近有一小公園,我喜歡約同鄰居的小孩,與幼子一起玩跳飛機、捉迷藏等,讓他學習社交合群,與朋友一起開心的成長。有一次,一個小朋友跌傷,流血,兒子是童軍,學過急救,他馬上回公司取藥,為小朋友止血,療傷。
「相近的鄰舍,強始遠方的弟兄。」(箴二十七10)

社團:我讓兒子看見社會及世界上有許多人需要我們關心和支持,我們捐助不同的團體,例如宣明會、奧比斯、房角石等。又助養了非洲的兒童,當收到他們的信和相片,我會與兒子一起細閱。
「賙濟貧窮的,不致缺乏;佯為不見的,必多受咒詛。」(箴二十八27)

看、多聽、多行動 -建立孩子對家、社會及世界的歸屬感及責任感

信念

自古以來,儒學《四書》《五經》便提到一個治學修養的進程,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還有,《三字經》的「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千字文》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便是教導兒童啟蒙識字的媒體,論到家庭倫理、宇宙信仰、人生大義,可說很早便讓行將就學的孩童定了人生基準。

舊約猶太人家族承傳,更是重視兒童在耶和華信仰和祖宗遺訓對人生的啟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六5-9)

猶太人把祖先出埃及、十誡,自小便向家裏的兒童耳提面命,反覆叮嚀。敬拜一神,被神揀選的子民,成立大國,子孫萬代蒙福,並且恩澤萬國萬民。家族維繁始於一家一族一支派,推而廣之舉國普天下,皆服於神權能威榮下。在新約也繼承這觀點,基督是教會之首,祂的救贖帶來新生群體——蒙恩信徒,教會是神的家,進而邁向天國,永恆神掌權的國度。教會作為救恩的巨傘,庇護著大小信徒一家。

子民、家、國、天下、大自然世界都屬於神,息息相關,連成一起。當兒童背誦「主禱文」時,便曉得神的旨意、我們的心願並使命,乃是「願人都尊神的名為聖,願祂的國降臨,願祂的旨意成就在地如在天!」如此,便是教導兒童的最佳坐標。

實踐對家的承擔

有怎樣的父母,便有怎樣的兒女。父母的言教和身教在孩子生命中立下不變的基礎。夫婦如何相待,也給子女留下深刻印象。父母如何教養,孩子便如何受影響。愛家的爸爸,重視子女關係的媽媽,敬虔愛神的父母,當大家按聖經教導而行,自然對家滿有歸屬感了。

子女應自小學習分擔家務,彼此服侍。例如收拾桌面、協助洗碗、傾倒垃圾,保持家居清潔整齊,幫忙買菜,上超市,參與一些家庭事情的決定。家中若有長輩,那更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讓兒孫聽到父母成長的故事及家庭的淵源。孩童對家族的了解,可加深他們的認同和歸宿感。此外,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有自定的主題和目標,像父母輩持守並教導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或「我和我家必定事奉耶和華」,這書香世代或基督化家庭的取向,便留在子女身上,繼往開來了。因此,當父母尊重神,以神為一家之主,這家庭成員便不會隨己意而行,而是凡事求告神,讓神來帶領和建立這個家。

實踐對社會、世界的承擔

這是公民、國民意識的教導。常言道沒有國,怎有家,反之亦然。當孩童察覺在「我」以外,還有「你」和「他」時,他的人際關係觀念便擴闊了。家是小社群,進而學校群體,街坊鄰舍、屋苑社區,都是生活上學和工作玩耍的地方。在使用公共設施時,學習共容相處和溝通,互助守望,推己及人的精神。公德心、禮貌、尊重別人態度,還得由父母親、學校師長、街坊鄰居的配合來孕育兒童的。像通識博雅教育一樣,教導他們閱報、知道並關心社會態度時事,參觀社區建設,做中心義工,服務老人長者,參加志願團體,助養、助學,也能擴闊視野和眼光。

基督徒的子女也有不少好機會,讓他們有胸懷普世的宣教意識。閱報之餘,為新聞時事代禱;舉家參加短宣隊,往返國內國外的各地兒童學生文化交流;又有些各地青年交流營、軍訓營、遊學團,尤其一些環保組織的活動等,都會令兒童對今日的「地球村」加深認識,孕育出人生使命藍圖。

某次一些孩童參觀某垃圾山,感觸不已,不單捐獻,還立志努力唸書,願實踐基督愛人的精神,將來報國改善民生。要孩童產生承擔感,最重要還是多看、多聽、多行動參與,並且還得學會代禱。

感應與溝通 ~ 吳庭樑

若要幫助兒童學習設身處地,明白人與人的溝通關係,必需先從他們的感官世界入手。太抽象的思維,複雜的人際互動,難免過於深奧;但平日他們所接觸的人與物,卻直接刺激他們的官能反應,建立對外間事物的思維圖式(schema)。教育兒童,有如栽種幼苗,雖不至是張白紙,但最容易先入為主地被第一個印象吸引。就如時下的廣告短片或歌曲,當父母要兒童喝牛奶,「十八樓養的牛牛」便出現他們的腦海!當兒童看見數目字「3」或英文字母「M」時,便聯想到麥當勞的香口脆薯條和漢堡包!男孩跟爸爸嬉戲玩耍,腦中會浮現十多億有益菌的「益力多」之受窘的父親,口乾下嚷著要喝了。類似的商業媒體,目的便是向著兒童的下意識做工夫,還有電視劇、影音傳媒,社會潮流所散播的意識形態及次文化,作為家長不可不慎。故此,預先又持續地灌輸正確的倫理價值觀念及人際關係,才可收潛移默化之效。

感應別人,你我他並存互動

最佳的渠道是讓兒童從遊戲中學習,認識自己的身分和人際相處關係。例如角色扮演的活動,玩「家家酒」,透過扮演不同家庭成員產生對答溝通,彼此服侍關懷的模擬行為。或大人、或父母、或扮男扮女的角色,有助他們跳出自我,易地而處、感同身受,建立家的齊心凝聚力。另外一些集體遊戲、康樂活動也是相當有意義的。像棋類、球類運動,兒童學會遊戲世界的規則,競爭對手的角色、各人的權利、責任及義務、勝利或失敗。各項活動皆有不同的遊戲規矩,若不遵守,不單玩不成,大家都不開心,也無人得益,互動關係更遭破壞。他們從中能領略任性、急躁、不按規則,損人利己、言語及行為的暴力,乃眾人摒棄和拒絕的。惟有各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按理行事,大家通力合作,才會達至利已利人。事實上,不同的角色(帽子或面具也好),都會輪流更替的。若要贏得到歡樂的成果,他便要付出代價和努力,依循正確的渠道。若有新的主意或建議,須得到群體的認同,遊說工夫便不可少,領導及創意能力從中便發揮出來。這正是大社會的縮影和各式的規範(norms),人與人需要共存、共榮、共同參與,彼此調和,互相尊重、肯定和容納。家長應善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除了遊戲以外,也可從童話故事中,讓兒童多角度看自己和別人。當然,活動過後的解畫、分享(debriefing)、指出正確的價值觀念至為重要。

感應大自然,擴闊宏觀視野

現代兒童最熱衷影音傳媒、電腦遊戲「打機」,像X-Box、PMP、任天堂等虛擬世界。調查發現,百分六十以上兒意未嘗過坐草地的滋味,反映了現代兒童對大自然世界相當陌生。他們對蟲、魚、花、草、鳥、獸的興趣,遠不及網上各式動畫之大。接觸大自然只限於課堂的要求,幻化與真實世界差距令人慨嘆。讓兒童親親大自然,對他們身心健康,個人成長甚有裨益。父母不應錯過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像遠足旅行、攀山,簡便的可漫步原野,山蔭小徑,植物公園。近年坊間推動綠田園活動,更可親嘗耕種收割滋味;還有一些機構推出的「歷奇」體驗和訓練,同時可讓他們懂得野地求生。此外,若是可能,回鄉探親,不單尋根、認識先祖故居,也可擴闊視野,返璞歸真。在大自然中,傾聽天籟,欣賞一山一石、一花一草,可提高藝術美感;四時流動,日出日落,循環不息,感應其間,融入其中,人自覺渺小,對修心養性自有其效。大自然世界,能開啟心志,面向天地,易生宗教情操,投入其中,漸漸感到自己是大自然世界的一部分,這樣才學會珍惜和保護。基督徒更是體驗到「這是天父世界」的美善創造。

感應神人物,立體開放世界

兒童的成長,必須感應自身以外的客體存在。你我他及它,並且在平面外,還有向上的祂——神。基督徒父母不只帶兒童回教會,更要培養他們的宗教感。換言之,要引導孩子對神有情、有感悟和領會,人生以神為首位;知道自己是屬神的兒女,神是可親近、可溝通,祂介入生命引領前途。以生命影響生命,有其父必有其子,有敬虔愛主的父親,子女必蒙主恩成為敬虔後裔,來華宣教的戴德生便是好例子。另外,我們也常說「經歷神」,父母遭遇任何事特別危難困境中怎樣向神呼求、怎樣用信心面對,帶動全家屈膝禱告,正是向子女們示範何謂「耶和華是你父親的父親之神,你父親的神,同樣也是你的神!」。當子女問及其中原因時,父母便可適時教導信仰真理和持守的信念原則了!信仰上的聖禮觀,也可容入家室中,家中擺設有屬靈意義的裝飾品,播放有關信仰的音樂等,這些都是有形有體的實物教導。還有,父母親的舉手投足(例如按手、伸手禱告),言語表現(簡單感謝主!),穿戴服飾(十字架等),也富有宗教感。當然,外在的形象更需要有內在的配合,才算是分別為聖的基督徒之家。

讓我們思考:

父母如何促進親子溝通,建立愉快親和的關係?
父母親怎樣培養敬虔愛主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