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靈修

情結由你解 ~ 劉穎

有一位家長心急地要找我,談她女兒上網上出事的煩惱。她的女兒今年只有 15 歲,唸中四,最喜歡躲在房中上網。有一天突然帶了一位 18 歲的男孩回家吃晚飯,告訴爸媽是網上已結識了好幾個月的男朋友。這對父母十分擔心,頓時不知所措。

我告訴他們:「突然知道女兒上網結識男朋友,還已發展到帶對方回家,父母當然會很難接受。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女兒肯冒著捱罵的危險,把男朋友帶回家,表示她對父母的信任。若女兒瞞著你們,繼續把這段網上情轉為地下情,那就更難處理了。」

這位父母很難理解女兒常躲在房中上網,更不了解女兒為甚麼會發生網上情,事到如今,很想知道如何處理這棘手難題,而又不破壞雙方的關係。我嘗試和這位父母表達了一些個人的見解,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

父母需要先去認識 ICQ / MSN 這玩意有甚麼吸引力,令子女著迷上癮;更要認識網上交友及網絡愛情對年輕人的影響,針對子女的情況作出適合的指導, Click 入少年心,與子女一起成長。

網上吸力沒法擋

究竟為何青少年如此喜愛 ICQ 或 MSN ,可用 I.C.Q 這三個英文字作解說 。

I : 表示「夠 …… 」

In : 這是至 In 的網上玩意 , 是青少年的溝通媒介及語言,不懂這些 , 不算新人類 。

Interesting : 這是十分有趣的玩意 , 可以結識網友 , 隨意吹噓 , 自欺欺人 , 也自娛娛人 。

Instant : 用這種方式溝通比用電話更直接 , 發出的訊息每擊必中 , 數秒內立即有回應 , 符合青少年要「快」要「即食」的心態 。

Interactive : 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 可以同時與一位或多位網友無所不談。

C : 表示「夠 …… 」

Confidential : 可以作個隱形人,個人資料隱密性高,你可以任意分享心事 , 雙方毫無禁忌地暢談 , 不用怕被揭發 , 被傷害 。

Creative : 可以發揮個人無限創意 , 無論稱號、編故事、扮專家,凡事都能 “ 腦作 ” ,滿足青少年創作意慾。

Chit – Chat : 這是青少年 Chit – Chat 園地,自由發揮話題,自由發表竟見, 毋須受審查,那怕胡言亂語,總有人與你輕鬆 Chit – Chat 一番,不愁無對手、無聽眾。

Q 表示「夠 ……」

Quick : 無論文字、圖片、短片,都可即時傳出。是新人類的溝通媒介和溝通模式 。 除了上述的夠 I 、夠 C 、夠 Q 的因素外,還有一些深層的心理需求。

網絡愛情多霧水

年輕人有一份好奇心或好勝心,對網上結識異性朋友感到有趣,抱著玩遊戲心態;有些自卑或欠社交技巧的年輕人,很想結識異性,網上交友正滿足這心理需要。

網絡交往不需要讓對方看到樣貌表情,自卑害羞的人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表達自己的感受、特質、長處。雙方若發現共通的看法,共鳴就會愈來愈大,交往愈加深入,網上談戀愛的人亦愈來愈普遍。

有一位男導師曾經於 ICQ 上結識一位網友,這位「少女」把自己的不幸身世告訴他,引起這位男導師的同情,寫了一些安慰和勉勵的話。後來這「少女」傳送了一幅照片給他,並要求交換照片。男導師感到很猶豫,最終決定不傳送自己的照片給她。因為不能真的相信她是否「少女」,是否有不幸的背景,也不能確定照片是否真正的「她」。這位男導師事後反省,認為雖然自己起初一直抱懷疑態度,但隨著經常對話,漸漸同情對方的身世,慢慢也注入了情感,不知不覺墮入情網。

網上交往只靠文字來往,留下很大的幻想空間,產生情感的投射。報章常有新聞報導很多少女於網上結識了陌生男朋友,相約見面而遭到騙財、騙色、非禮等事件,危機重重。

情結由理 ( 你 ) 解

要輔導今日的年青人,必須先體會和分享他們的感受,讓他們的情緒獲得接納和認同,然後再說之以理,予以支持、幫助和鼓勵。以這種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和子女溝通,十分重要。

先同行、後領導的服事模式,是培育青少年屬靈生命的理想模式,《優質心靈捕手 – 塑造學生屬靈生命的 DNA 》的作者鄧恩 (Richard R.Dunn) 有一個信念:

「青少年的生活本身就是靈命成長的環境,若要影響他們的靈命,必須融入他們的真實生活中,走進他們的生活處境,一起並肩同行,分享經驗,引導成長。」

父母是子女的領導人 (Leader) ,這六個字母可代表:

1. L : Listen 細心聆聽

父母要先放下自己的成見或偏見,心平氣和地聆聽子女喜歡在網上結交異性朋友的原因,是基於好奇,還是因為渴求得到欣賞和關心?

2. E : Empathy 同感共嗚

父母要設身處地去明白子女的感受,行事背後的動機,讓子女感受到被了解,就自然敢和父母分享真正的感受。

3. A : Accept 接納 / Affirm 肯定

父母的接納會令子女感到一份安全感。上述個案中的父母,要聆聽女兒渴求肯定和關愛的心聲,避免因著父母的忽略而導致孩子向網上尋求。父母要懂得欣賞女兒對他們的信任,並理解女兒的需要,女兒也必定樂意和父母分享這段網上愛情的心事。

4. D : Direct 指導方向

父母要引導女兒分享與這男友的關係,引導她思想是否值得繼續來往?能夠兼顧學習和功課嗎?在這個坦誠分享的過程中,女兒感受到父母的諒解和關心,亦明白這段感情是沒有結果的,最後决定放棄。

5. E : Empower / Encourage 挑戰鼓勵

父母除了多鼓勵及全力支持子女作出正確的選擇,亦可邀請女兒提出一些父母可以改善和子女溝通,表達關心的方法。

6. R : Resource 資源 / Referral 轉介

父母亦可以和子女一起討論有關新聞,提醒他們網上交友的危險。亦可以和子女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鼓勵子女參加由中心或教會主辦有關認識拍拖、戀愛等課程。 子女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面對各種引誘試探,帶來個人困擾與父母的衝突。

我很記得一句至理名言: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才是問題!( The 「 Problem 」 is not the problem , the 「 Coping 」 is !)

( 作者為青心培訓總監 )

最美妙的網上情話 ~ 吳庭樑

情境一: “ICQ 豆芽夢 ”

小強:「蘭子,我這張卡通造型,好睇嗎?」 ( 請接收圖片檔案! )

蘭子:「哇! Cutie 酷死。我又要,點做 架 ?」 ( 送上紅心。 )

小強:「哈哈,乜妳唔知, MS 可 download 一個工具 “cartoon maker” 。我已把妳張靚樣,做好哪。」 ( 送上串串心 )

蘭子:「你真好!錫哂你。」 ( 送上 kiss 動畫 )

情境二: “ MSN 約會 ”

阿旦:「 Hi ,認得我阿?上星期 fans 水塘旅行,果個英俊潚灑,玉樹臨風 … 哈哈!」 ( 附上周星星 logo 相 )

珠珠:「車!邊個?啊,記得啦,你係阿水,哈,阿旦?」

阿旦:「仲以為妳唔記得,我手機影了你!一返到宿舍 (U dorm) ,馬上 saved 啦,好正!」

珠珠:「想點?偷拍本小姐!係咪想 date 我!?」

阿旦:「想放上 You tube !哈,講笑。 若 想看 片 ,出來飲野啦。」

情境三: “SMS 肉麻情侶篇 ”

Bruce :「我很想妳啊!床上輾轉反側,知嗎?妳對我多麼重要!日又想妳,夜又想妳!午夜夢迴,零晨時分,電話不通!掛死我啊。 Love U ,發哂狂!今晚見不到妳,寧願等天光!」

Jane :「咪咁冤氣。講埋 D 核突野,好衰架,唔理你!大個仔啦,自己睡先啦!還未收工,加班不知加到幾時。 Boss 話趕工。電話唔方便!咪等啦。」 ( 已完成傳送 )

情境四 : “Yahoo Messenger 前程似錦 ”

嘟嘟:「你做乜?溫書溫到傻。聽日考英文 Oral ,唔知點算?」

日平:「 Me too ! Use of English ,勁深,史 Sir 靠害!貼士唔正。今 X( 趟 ) 衰左!」 ( 苦樣 )

嘟嘟:「咪咁唔開心,你衰,我衰,一齊衰!還好報了 IVE ,想做乜?睇風水?」

日平:「乜都唔識,件件都深 ( 難 ) ,咪整餅囉!學做西式蛋糕。妳揀酒店文憑 !」

嘟嘟:「都好,話唔定,又做同學。真係打風打唔甩,哈哈。」

日平:「係,唱番首肥媽『友誼萬歲』。哈。」

每日短訊、電郵、網上對話成千上萬,每日過億個呢!原來大氣中電波橫飛,加上 Wi -Fi ,音頻、有線無線網絡寬頻 … ,令這個世界充滿了動感, 24 小時全天候運行,真是頂熱鬧呢!其實,傳播的訊息正如片片雪花漫天紛飛,相信最多是情話綿綿;男男女女打情罵俏,有激情、煽情、艷情,愛情、友情、親情 … 一大 箱啊。聽了、看了,收到傳來的,有時令人驚喜,會心微笑,又有時使人驚訝、「咁都得」。若作為家長或兄姊,更有時膽戰心驚,「弊了,糟糕!這樣下去,遲早出事。」事實上,情情愛愛,多少人在其中苦惱、愁煩,問情謂何物!又問何時可開花結果!當然,有些愛侶是真誠真意的,像天長地久,史詩式戀愛,又令人喜見網上互結情緣呢!不過,等一等,先讓我們探索情和愛的種類吧!

情愛元素

「激情」,顧名思議,來得熾烈,走得激烈,十分剌激。像一見鍾情,合眼緣,相襯,夾檔,有 feel ,短暫剎時光輝,像電光火石間碰撞,擦出光花,很耀眼,卻短促。這是憑觸覺感覺,五官感官式接觸。當然,倆人正值盛年又談戀愛階段,男女情到濃時,身體散發了像麝香般荷爾蒙,腺體、體溫、口水、臉容、眼神、皮膚也拉緊似的,像子彈發炮,一發不可收拾。然而,情感的孕育,情侶相愛卻不可少了這種激情式觸動 (passion) 。情感不同理性,太惟理,沒有羅曼蒂克的情感,倆人難以發展成愛侶,愛情也無法著陸,莫說開花結果。

然而,我們還得回到起初。先是友情,成為好朋友,知己,漸漸發展感情,成為互相傾慕的愛侶、戀人,最後愛情成熟穩定,才談婚論嫁比較恰當。「友情」是指男或女間的友誼情感,從中彼此認識了解和溝通,更互助互利、分享分擔。友情最常見是同學、同事、鄰舍間,可超越男女老幼,身分和地位,朋友其實是眾數的呢。

「愛情」則收窄得多了,只限於兩人之間。聖經雅歌說得妙:「求你將我放在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因為愛情如死的堅強,嫉恨如陰間之殘忍」 ( 八 6) 。心上人,只能容下一個,多一個就太擠了。真正的愛情,包含了三元素「激情」、「親密」和「承擔」 (R. Sternberg,1988) ,缺一不可。可是,作為基督徒,還須多加一項「信仰」在內,那就完全了!不錯,承擔 (commitment) 是重要的承諾,能增強雙方責任感,提高面對困難,並且彼此親和及信任能力。但惟有信仰才帶來鞏固的根基,聖經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 約壹四 19) ,指出愛源自神,也是 ( 倆人 ) 先有神的愛才懂得彼此相愛,也可引伸說,有神介入 ( 倆人的感情中 ) 才能成全、圓滿、豐富彼此的感情。事實上,真正的親密關係,不單來自倆人努力營造,刻意及用心犧牲付出和全情投入。但若多加外力,就是神的力量,又有神作中保,把倆人拉近、融合、調和,豈不是最美之事?還有,有神做擔保,倆人情感更扎實堅固;有神的道在他們心中,待人處事必定公正、公義,教育下一代方向會鮮明、清晰、標準和立場堅定呢!

但願各人懂得善用網絡 —— 這個現代人最大、最高又最廣泛使用的媒體,好作為傳情達意,彼此溝通的渠道;又讓每個接觸的網友,得到造就、祝福,認識最美妙的網上情話 —— 基督的大愛。

耶穌說:「我來了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 約十 10)

(作者為基督教基恩會主任牧師)

親子相聚 ~ 吳李金麗

每個家庭都喜歡趁著假期,放下忙碌的生活,或在本地或到外國去旅行。我們經常舉辦親子團,目的是透過旅遊幫助家庭建立親密的關係,同時也培育孩子好好成長。在這些年間,我們發現,孩子們確實透過我們的活動得到幫助。

一個例子

那次的「親子除夕團」,我們設計一連串的活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讓他們發展健康的自我形象。兩日一夜的活動過後,其中一個參加者的體會如下:

柴証(兒子, 7 歲) :我覺得香港有很多美麗的地方,酒店很新和美麗。第一天觀鳥,師母讓我們把鳥兒畫下來,我畫了黑臉琵鷺,人人都說我畫得很像,我也覺得自己 很叻 。下午,我們在水澤田園燒烤,我第一次自己燒雞翼,真是好吃!親子遊戲樂時,我第一次當主持人,要自己想一個遊戲,又要帶領大家玩。晚上,我們往流浮山吃海鮮,分開大人和小孩席。平時吃白灼蝦時,是爸媽替我除蝦頭和蝦殼的,今次,師母要我們自己照顧自己,學習獨立。結果,別輕看小朋友,我們都 做得到 。我吃了四隻蝦,另有小朋友吃了 7 隻呢!

第二天一早,我們在師母房間用鞋盒設計自己的家,我和爸爸一起造出一間屋子,我負責當眾介紹我們的製成品,我感到自己 很成功 。

我們又到天水圍公園玩集體遊戲。我矇著眼,爸爸指示我走往目的地。爸爸的指示很清楚,但我心中仍很怕,走完又 很有成功感 。雖然我的弟弟不足三歲,但他玩起來很正經,我們很合拍的走完全程,我覺得弟弟很叻。

培育「成大事」的孩子

一般而言,大部分父母都是悉心照顧孩子,保護他們免受傷害,所以替孩子做很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無意間扼殺了孩子的獨立自主,挫敗了他們的自尊自信,剝奪了他們嘗試新事物的機會。

從柴証身上,我們發現孩子其實是可以「成大事」的。在安全的環境下,我安排機會讓他們盡量發揮自己,讓他們自行構思玩什麼,並且負責帶領活動,從而培育他們的領導能力。在群體的社會中,學習尊重別人,以公平公正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爭取別人的認同,即或自己的建議遭否決,也不要氣餒,培育他們的民主精神,無論是當領袖或跟從者,都要全程投入,積極的參與。又鼓勵他們當眾發言,培育他們的膽色、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需知道神賜給我們的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一 7 )。想想你在家中,你會怎樣為孩子創造一個讓他「成大事」的環境?你要怎樣才可以放手放心,讓你的孩子獨當一面?

培育健康的自我形象

一個自我形象健康的人,不但對自己有信心,能接納和欣賞自己,同時也能接納和欣賞別人,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融洽共處,發揮協同的效應,產生無比的力量,將自己及他人推向前,一起成長。柴証就是這樣看自己及弟弟,覺得自己和弟弟都「很叻」。該隱就不是這樣看弟弟,當神悅納亞伯的獻祭,不悅納他的祭物時,他心有不甘,妒忌弟弟,將一切問題歸咎於他人,最後將弟弟殺了,他以為這樣便可解決問題,便可獨得神的悅納。人類首宗兄弟相殘的案件,始於人扭曲了對自己及別人的看法,失落了的或是不完整的自尊自信,仿似人戴了一副哈哈鏡,不能正確地了解自己及別人。事實上,不健康的自我形象,也影響人對創造主的認識,對祂產生不滿或敵視,所謂怨天尤人,正是這類人的寫照。培育子女有健康的形象,始於培育者如何看自己及他人。所以,想想你對自己的看法怎樣?看得合乎中道嗎?你能接納自己及家人的優點和缺點嗎?你與你原生家庭的成員怎樣相處?

老夫少妻 ~ 吳庭樑

近來報章新聞都提及老夫少妻的問題,當中不乏倫常悲劇。一位老夫懷疑少妻不忠,趁她熟睡時用腐蝕性液體澆在她身上,導致嚴重創傷。另有以諷刺手法報導一位老夫正拉著內地少妻在婚姻註冊署準備宣誓婚盟,但因著口角而逃婚,留下氣憤的廿一歲準新娘!

據政府最新的人口統計是女多男少,男女比率為每一千位女性,只有九一一位男性,可見女性找結婚對象比以前困難。還有,每年竟有一萬多位男性回國內娶妻,難怪不少老夫少妻中的嬌妻大多是過埠新娘。

每當聽見一些婚姻家庭慘案或悲劇,總令人慨嘆萬千!

在 伉儷團 家聚中,大家不約而同提及上述事件!男士們的看法或許也引起你一些聯想,若有相同,也實屬巧合。不過,在個人成長中,又在香港這樣的環境下之碰到這種挑戰,也毫不出奇。

滿頭銀髮的 阿雄 率先發言:「這是很自然的事啊!老人也有結婚的需要,特別是男性!六十歲左右怎算老?我們的特首年過六十還意氣風發;美國的列根當年做總統時已七十多歲,精力充沛,你我還不及他呢!藝人蕭芳芳剛剛六十,風韻猶存,儀態萬千。我還是她多年忠實的影迷呢!而且有些男士年輕時忙於工作謀生而致過了適婚年齡,老來也有權利結婚生子啊!所以,問題不是年紀,而是對象問題!」部分太太們也同意這看法,大致認同上是那些年輕子女子的問題。

有型有款的 張生 說:「其實,現代的男士們懂得保養,五十就如從前的四十,有些富豪年過七十也精力旺盛,三妻四妾。旁人不應戴上有色眼鏡橫加批評。何況內地或其他年青女子,不必全是為了脫貧、虛榮、往外走、利益名分等等,無知地隨便把個人一生幸福用作賭注。有不少本地女士也毫不猶疑地下嫁國內男士呢!」說來也有道理,不應隨便武斷批評。今天南北兩地距離越來越拉近,互相來往,遷徙嫁娶也是頂自然的事。

「不過有問題未解決!」資深社工 陳 Sir 回應:「老夫少妻其實有先天性困難的。丈夫年紀越大,體力必然減弱,逐漸緩慢下來。退休後工作能力漸失,若無所事事,則越發衰老。家務、房事、體能總會力不從心!相反的,少妻步入盛年,日趨成熟,思想、社交、身體正直高峰期。難怪有些老夫妒忌少妻結交異性,不少以離婚收場。最可憐的是他們的孩子,不少年輕人不願提及年老父母,不願與父母親逛街,害怕別人的冷眼和閒言!成了複雜的社會問題。」

陳太回應:「是啊!我有位當售貨員的朋友便因此碰釘。一位年輕女士試穿裙子,售貨員說:『很美啊!讓妳爸爸看看,問他意見吧!』怎料對方馬上黑起臉來,生意當然做不成,還捱了一頓罵。」讓別人把自己的丈夫誤作父親,肯定不好受吧!」

老黃 也開聲了:「我也年過半百了。感謝神,體力還算好。我相信老夫少妻也可以有幸福美滿的婚姻。」真的嗎?在場的有些人立時眼睛睜大,鎖起眉來!

「事實上,的確有美好的例子,像前財政司長五十歲娶廿五歲的跳水皇后,如今一家三口子,假日拖著小女兒漫步沙灘,真是幸福愉快。還有年近八十的楊物理學家的忘年之戀,娶了約三十歲的女學生,也非常美滿呢!」老黃繼續說:「最重要是真誠相愛,有愛、有情,懂得用心栽種和維繫,長相 厮 守並非不可能!還有,我們都是相信耶穌的,有神帶領的婚姻和家庭,各樣困難必定迎刃而解,年齡的差距問題是可以克服的。」

當然,老黃也說出個道理來!關鍵是「有神在其中嗎?」「是神的撮合,相方肯定是神的心意嗎?」還有「大家知道決定的是甚麼事?明白將來會有怎樣的結果和影響?」「雙方肯付上代價,甚至願為對方犧牲嗎?」

廣東俗語說:「泥水佬造門口,過得到自己,也要過得到人。」作為成熟的人,基督徒也得正面尋求答案,並得多加一句「還要過得神啊!」各位 讀者 ,你認為如何呢?

揭開網路迷思 ~ 謝可儀

近年來,「青少年上網」已成為眾多家長的熱門話題,閒聊時總會為子女終日上網而煩惱,互相交流抑制子女上網的心得,或因子女上網而產生的衝突;有些家長因為沒有充份理由阻止子女上網,只好啞忍,卻非常擔憂他們在網上遇人不淑,接收錯誤訊息。教會紛紛為家長信徒準備「如何預防子女沉迷上網」的課程、主日學、講座等等。

從青少年的網上活動窺探他們的心境

青少年成長路上最熱門貼身的話題不外乎三大範疇:

一 情感需要

友情、愛情、親情、師生情……總之凡是情他們都愛談。幾年前,老是聽到家長們抱怨子女喜歡講電話,浪費時間;近年家長卻說 : 「我寧願他談電話,總好過整天躲在房裡上網。」年青人多了一個談情說愛的途徑,是可喜抑或可悲?我認為所有工具都是中性的,只要是用得恰當,便能物盡其用。青少年在網路上編寫自己的日誌,例如 Xanga 的 Blog ,文字內容配合相片設計,盡顯創意心思。他們文字的表達雖談不上雋永,字裡行間卻流露一份對「情」的熱誠、純真與坦率,正是詩人所形容的「少女情懷總是詩」、「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之意境。

可能有些人會反駁,年青人言辭開放露骨、思想未成熟,談甚麼戀愛呢?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我的立場則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青少年在心智上確實尚待成熟,對戀愛、情感的看法與回應未有深層閱歷 ( 然而,我們成年人又是否真的很成熟呢? ) 這正是他們在成長中可貴的體驗,獨一無二的從體會中得到的經驗,戀愛只要合乎理,也能有正能量。然而他們的措辭大膽,很可能是社會環境、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每天接觸的流行歌曲、電影、某些報章雜誌的封面粗俗標題和內容,這與他們談戀愛和上網並無直接關係。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都一定同意,電腦、上網可以是非常有建設性的,例如電子郵件、搜集功課資料、了解世界大事,青年人上網是否有建設性,關鍵就在於有沒有人教導他們如何在網上與人交往。所謂「教」,絕不是一言堂地「不准」、「你要這樣……」、「你不可那樣……」,而是彼此討論分享。在過程中,青年人有反省、有立場、有經過思考後的原則,這才是「教」的真諦。在網站和 Blog 上,開設了這樣的互動平台,才發現原來這裡有著如此遼濶的天空。

在一次的小組傾談中,有一位青年人說 : 「我有難題, post 上網,馬上有很多回應,雖然有些是廢話,有些卻說到我心裡去,大家在這空間裡交流著同樣的情懷。」「我不開心,很快就有人來安慰我 ! 」

請留意,是「很快」!家長們,你們可否「很快」回應呢?青年人十分重視友情,相同的嗜好是建立深厚友情的基礎。朋友對每個人的生命的建造都有重大的影響。正因這樣,父母就非常擔心,甚至非理性地認為:「在網上胡亂結交壞朋友,不知對方底細,就甚麼都告訴他,竟然還相約見面?」

筆者亦對這種交友的方式有所保留。但若經過教導、討論、分享,便能讓青年人學習如何在滿足好奇心與冒險當中取得平衡,學曉如何辨別是非,判斷安危。另外,家長們總是容易跌入一個迷思:為何自己從前「交筆友」,是浪漫純情,現在孩子們在「交網友」,卻是厭惡邪情?事實上,現今青少年的生活模式與上一代的父母真的有很大不同,在科技資訊以億計增長的年代,使用網絡、電子交流是勢在必行,不少老師、社工自己也在建造 Blog 、 Xanga ,目的除了想貼近青年人外,最簡單的原因是滿足自己這份浪漫而單純的分享情懷。當大家投訴與埋怨這代人少了溝通,我們有沒有站在他們裡面看看,他們是多麼渴求溝通,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二 探索自我

這個範疇非常廣濶。他們會在無邊際的網絡世界裡尋找自己的位置,幸運的可能很快便找到定位,繼續尋找;沒有那麼幸運的,便要再花上更多時間。他們會在學生網站上流連忘返,看看別人的網誌、留言、玩 ICQ 、 MSN 、聊天、幻想、欣賞有趣的 You tube 片段;女孩子可能又會在交友網站裡找點樂趣,評審網友的樣貌,而當中最重要是參考別人的資料,如時裝、嗜好、身型、潮流、星座、生肖等等。青少年生活範疇裡的壓力不比成年人少,筆者認為,青少年與成年人使用網上平台有一點分別,就是他們較少留意財經、股票和樓巿。

三 . 潮流資訊

「潮流」一定要最快、最多、最 update ,所以他們總在不斷搜尋 You Tube 的新片推介,為的是要在同儕中能夠領導話題,突顯自己是潮流指標。其實,他們還在這個過程中養成一個良好習慣,便是「分享」資訊。試想想,有十位同學一齊在同一時段作交流,已經有幾十個新資訊要 update ,若要一齊做學校 project 時,更需要多些時間找資料!

筆者最想表達的是青少年的上網其實對他們來說極具生活意義,但諷刺的是往往被視為毫無意義、荒廢時間,甚至有強烈批評為「沉迷」上網。筆者強調,大家要清楚沉迷網上 on-line 遊戲與上網完全不同。玩 on-line 遊戲純粹是尋求刺激、娛樂;而正確使用網上平台絕對有功能性的作用。

所以,家長首先要清楚了解子女在電腦前的行為是怎樣的一回事。怎樣了解?這是大部份家長的疑問。筆者認為,父母的態度是關鍵,是真的關心孩子,抑或充滿質疑、懷疑?誠意關懷抑或批評?以實例說明之,例子一:「你整天上網,會傷害眼睛,到底有甚麼好看?要花那麼多時間?小心身體呀!」例子二 : 「你整天都上網,是否網上有很好看的東西?介紹一些讓我看,教我上網啦!不過,這樣看對你的眼睛不好,我與你調位吧!」你們會 如何選擇?

上帝吩咐我們這羣成年人如此教導孩童:「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 申: 11:19) 當今世代,溝通模式的確在不斷變化中,所以,成年人更應好好擔當教導的角色,依靠上帝,真正了解我們的下一代!